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结构紊乱(Internal derangement,ID)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TMD)中的一种常见和主要的类型,其主要内容为颞下颌关节盘的移位(Disc displacement,DD),包括可复性关节盘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ADDwR)及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ADDwoR),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开闭口过程中的弹响及破碎音,同时可伴有关节区程度不一的疼痛以及开口度、开口型的异常改变。TMJ ID的治疗可应用非手术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然而如何选择其治疗方法,不单与患者本身临床症状有关,同时与关节盘的移位程度及其形态、质地等均有非常密切的联系。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初,Lanz[2],Pringle[3],Wakeley[4], Moorman[5],Kiehn[6]等相继散在提出了以关节盘切除术来治疗关节盘前移位,然而其治疗效果有待商榷,术后易出现骨关节炎等并发症。随后Ireland[7]提出了通过髁突高位切除来治疗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TMJ ID),而且Henny和Baldridge[8]得出了有利的结果,然而其后遗症也不容小觑,包括过多骨切除及面神经损伤等,因此,仅适用于非常严重的病人,并未得到大范围推广。直到1979年,McCarty和Farrar[9]首次提出并描述了一种切除约2cm双板区结构以复位关节盘的技术来治疗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TMJ ID),且在6年的随访下,有效率达到94%,由此,关节盘复位技术成为TMJ ID治疗的一大热点。 目的: 观察和分析颞下颌关节盘锚固定术(Disc anchorage,DA)复位关节盘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内紊乱(TMJ ID)后,通过患者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以及临床检查,评价其手术疗效,用于指导临床治疗,避免手术时机的贻误。 方法: 收集2014年01月-2016年01月期间因TMJ疾病在本院门诊就诊的病人,对经过临床检查后初步诊断为TMJ ID的病人进行颞下颌关节MRI检查,并通过临床以及MRI检查结果对其进行Wilkes分期,将处于III-V期的并经保守治疗6月以上仍无明显效果的患者纳入手术治疗的范围,在经患者知情同意且有手术意愿后,对其患侧关节进行颞下颌关节盘锚固定术治疗,且术后配合软牙合垫维持髁突位置,并进行为期3个月左右的开口训练。并在术后1、3、6、12个月进行MRI及临床复诊检查,测量并记录患者关节盘的位置,最大开口度,下颌侧方运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值(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同时根据上述MRI评价标准评价其关节盘复位效果,根据临床评价标准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⑴39例患者(55侧关节),根据MRI评价标准,达到良以上共50侧关节,有效率达90.91%。⑵23例患者(30侧关节),临床疗效评价达良以上28侧关节,其中疗效为“优”者占比50%(15/30),疗效为“良”者占比43.33%(13/30),总临床有效率达到93.33%。⑶23例患者(30侧关节),术前平均最大开口度25.30±3.98mm,单侧TMJ ID病人下颌侧方运动度健侧5.53±1.26mm,患侧6.37±2.05m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值2.83±1.27;术后12月平均最大开口度35.81±4.28m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值0.26±0.45,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单侧TMJ ID病人下颌侧方运动度健侧4.14±0.88mm,较术前差(P<0.05),患侧6.98±1.11mm,与术前无明显差别(P>0.05)。 结论: ①以术后12月为时间节点,MRI评价与临床效果评价术后疗效之间无明显差别。②患者术后最大开口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值均有明显改善;单侧TMI ID病人术后,下颌健侧侧方运动度较术前差,患侧无差别。③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是治疗Wilkes III-V期TMJ ID的一种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