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合采用船舶和MODIS-TERRA卫星遥感监测手段对2015-2017年绿潮发生过程进行全程监视,并系统地调查了南黄海绿潮藻显微繁殖体分布情况。船舶监测结果显示,2015年4月份,零星漂浮状绿潮藻在南黄海如东海域首次出现,之后,绿潮逐步呈现块状分布和大规模带状分布特征,同时逐步向大丰、射阳和滨海等黄海中部海域漂移。卫星遥感监测结果与船舶监测相类似,5月19日,卫星遥感首次在盐城近岸海域监测到小规模漂浮绿潮,之后绿潮分布面积与覆盖面积迅速增大,并向北漂移至山东半岛并于7月5日登陆青岛,覆盖与分布面积峰值分别为594 km2和52700 km2;直至7月中下旬,绿潮逐渐消亡。南黄海显微繁殖体分布特征与绿潮漂移轨迹相吻合,3月至5月份,显微繁殖体核心密集区主要分布在南黄海江苏近岸海域的辐射沙洲区域,其分布峰值高达960 ind·L-1;随着绿潮向北漂移,7月份显微繁殖体核心密集区亦逐步向北移动,于滨海海域达到峰值(476 ind·L-1)。2016年4月份,零星漂浮状绿潮藻首次出现地点位于南黄海如东海域,之后,绿潮逐步呈现块状分布和大规模带状分布特征,同时逐步向大丰、射阳和滨海等黄海中部海域漂移。卫星遥感监测结果与船舶监测相类似,5月25日,卫星遥感首次在盐城近岸海域监测到小规模漂浮绿潮,之后绿潮分布面积与覆盖面积迅速增大,并向北漂移至山东半岛近岸,于6月27日登陆青岛,覆盖与分布面积峰值分别为536 km2和57212 km2;直至7月中下旬,绿潮逐渐消亡。南黄海显微繁殖体分布特征与绿潮漂移轨迹相吻合,3月,显微繁殖体核心密集区主要分布在南黄海江苏近岸海域的辐射沙洲区域,其分布峰值高达230 ind·L-1;随着绿潮向北漂移,5月份显微繁殖体核心密集区亦逐步向北移动至大丰、射阳海域,于大丰海域达到峰值(480 ind·L-1);7月份南黄海显微繁殖体整体减少,核心密集区分布于大丰(32ind·L-1)与滨海海域(12 ind·L-1)。2017年4月份,零星漂浮状绿潮藻在南黄海如东海域首次出现,之后,绿潮逐步向大丰、射阳和滨海等黄海中部海域漂移,仅于5月出现块状分布分布特征,6月份于射阳与滨海海域出现零星漂浮绿潮藻,其他海域未发现漂浮绿潮藻。卫星遥感监测结果与船舶监测相类似,5月22日,卫星遥感首次在盐城近岸海域监测到小规模漂浮绿潮,之后绿潮分布面积与覆盖面积迅速增大,并向北漂移至山东半岛近岸,于6月15日登陆青岛,覆盖与分布面积峰值仅为302 km2和24627 km2;6月15日后,绿潮面积逐渐减小并开始消亡。南黄海显微繁殖体分布特征与绿潮漂移轨迹相吻合,3月至5月份,显微繁殖体核心密集区主要分布在南黄海江苏近岸海域的辐射沙洲区域,其分布峰值高达230 ind·L-1;随着绿潮向北漂移,7月份显微繁殖体核心密集区亦逐步向北移动,于滨海海域达到峰值(28 ind·L-1)。对南黄海江苏紫菜筏架区绿潮藻显微繁殖体差异性分析显示,2017年筏架区绿潮藻显微繁殖体密度较2016年显著降低,且绿潮藻显微繁殖体核心密集区分布相同;1至3月显微繁殖体核心密集区主要分布于如东中沙,绿潮暴发早期(4至5月)显微繁殖体核心密集区主要分布于大丰辐射沙洲区域。通过ITS及5S rDNA分子检测,不同断面漂浮绿潮藻样品序列一致,漂浮绿潮藻与绿潮藻显微繁殖体样品序列一致。为进一步探究南黄海绿潮藻显微繁殖体并减少绿潮的原始生物量,本研究测试了用作三种绿潮藻孢子附着萌发的各种材料。培养实验表明:1)紫菜筏架(竹子,黄麻绳)中使用的材料显示出较高的附着率;2)黄麻绳是三种绿潮藻孢子附着萌发的最佳底物;3)浒苔孢子于麻绳附着量最高,曲浒苔孢子于竹片附着量最高。同时发现光照培养条件为温度20℃、光照强度120μmol·(m2·s)-1时,最适合绿潮藻显微繁殖体萌发。本研究较为清楚地描述了黄海绿潮年度发生过程,为进一步揭示黄海绿潮快速暴发机制和周期性规律提供基础,并初步探究南黄海绿潮显微繁殖体与绿潮暴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