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剖宫产是常见的外科手术之一,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剖宫产率均在上升,数据显示2015年世界范围内有超过53个国家的剖宫产率高于27.3%,其中美国的剖宫产率达到32.2%。而我国自2016年全面开放二胎政策以来,迎来了新一轮的生育高峰,从2008-2018年我国总共有1.6亿名新生儿,到2018年剖宫产率达到了 36.7%。剖宫产术后急性疼痛是引起产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有助于减轻术后应激反应,降低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剖宫产术后镇痛质量的提高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剖宫产术后采用包括区域神经阻滞的多模式镇痛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腰方肌阻滞由于可以提供躯体和内脏镇痛效果,在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上具有独特价值,然而腰方肌阻滞在有效镇痛时长存在不确定性,并且腰方肌阻滞对产后泌乳素的影响还未有研究。临床上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产妇术中硬膜外单次吗啡注射也可以有效缓解躯体和内脏痛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还能促进泌乳素分泌,但硬膜外吗啡可能会增加恶心、呕吐及瘙痒等副作用。单次腰方肌阻滞或单次硬膜外吗啡注射在剖宫产术后均能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目前这两种方法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以及在泌乳素分泌的比较上未见报道。因此,我们设计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以比较这两种镇痛方法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及泌乳素的影响。目的拟通过比较剖宫产术后单次腰方肌阻滞和单次硬膜外吗啡注射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以及产后泌乳素的影响,探讨出适合剖宫产术后镇痛较为优化的多模式镇痛方法。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5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择期行剖宫产术的孕妇90例,ASA Ⅰ-Ⅱ级,单胎妊娠且妊娠时间大于37周。按照随机数字法的原则均分为3组(n=30):腰方肌阻滞+PCIA组(QLB组),硬膜外吗啡+PCIA组(MF组),单纯PCIA组(C组)。麻醉方式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选取L2-3或L3-4进行穿刺,麻醉平面控制在T6。胎儿取出后静脉给予甲磺酸托烷司琼4.48mg预防恶心呕吐,缝合腹膜时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0.7mg/kg镇痛。缝皮时QLB组和C组通过硬膜外导管给予生理盐水2ml,MF组则通过硬膜外导管给予浓度为1mg/ml的吗啡2ml。随后QLB组在复苏室行超声引导下双侧侧路腰方肌阻滞,每侧注射浓度为0.25%的罗哌卡因0.75mg/kg,MF组和C组不做假阻滞对照。三组产妇术后均给予静脉自控镇痛,维持运动VAS评分≤4分。记录三组产妇术后镇痛泵的PCA次数、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镇静评分、不良反应、泌乳素浓度。记录排气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结果1、一般情况的比较:QLB组有1例产妇由于术中宫缩乏力失血量较多而剔除,最终纳入89例产妇,QLB组29例,MF组30例,C组30例。三组产妇的一般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CA次数和疼痛评分的比较:与C组相比,QLB组和MF组术后48h内的有效和实际PCA次数均减少(P<0.05)。QLB组术后6h、12h、24h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均低于C组(P<0.05);且在术后24h时刻,QLB组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均低于MF组(P<0.05);MF组在术后6h、12h、24h的静息VAS评分和术后6h、12h的运动VAS评分均低于C组(P<0.05);QLB组和MF组术后6h、12h、24h的内脏痛评分均低于C组(P<0.05)。3、舒适度评分:QLB组在术后6h、12h、24h时刻的舒适度评分高于C组(P<0.05);MF组在术后6h、12h的舒适度评分高于C组(P<0.05)。4、三组产妇在术后各个时刻的Ramsay镇静评分、宫底高度、排气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的比较无差异(P>0.05)。5、三组产妇术后24h、48h的泌乳素浓度值比较无差异(P>0.05)6、不良反应:三组产妇术后出现镇痛不足,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其中瘙痒的发生率MF组最高,与QL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镇痛中使用单次腰方肌阻滞或硬膜外吗啡注射均能有效减少术后48h舒芬太尼的PCA用量。腰方肌阻滞在术后24h内可以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和更高的舒适度但不影响早期泌乳素分泌,不良反应瘙痒的发生率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