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阐释的,是儒家学说能够登上一尊地位的内因所在。 在西汉前期诸子之学复兴的时代军,经过黄老无为而治之后,儒家学派脱颖而出,一跃登上独尊的地位,这固然是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西汉前期儒学的发展则是儒学地位攀升的内因所在。所以我们认为:儒家思想在西汉武帝时代登上独尊地位,绝不是历史的偶然。与先秦时期“迂远而阔于事情”的孔孟之道相比,汉代新儒学明显表现出若干发展的新动向:由于兼容了道、法、阴阳等学派的一些理念,其思想体系日益驳杂,与此同时,其政治思想、特别是其中的统治思想则表现为相对集中后的不断深化,糅合儒法两家统治术于一炉之后的新儒学统治术日臻完善。经过改造后的新儒学,一方面继承、发展了苟于礼法并重、霸王道兼采的法家倾向,同时又用阴阳五行家思想为封建纲常秩序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显然,与其他学派相比较,儒学更能适应封建大一统格局下的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汉初儒家学者对儒学典籍的传授与研究,文景时期博士官的增立及其地方儒学教育的开展,为儒学走上独尊地位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而儒家知识分子向皇权的积极靠拢,甘为“五斗米折腰”,则直接促成了儒学与现实政治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又宣告了先秦自由士风的终结。武帝时期,选择了与统治者合作的儒学终于为统治者所选择。 西汉前期儒学的发展及其儒术的独尊,可以说是对先秦子学的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受社会环境和政治条件的限制,春秋战国时期纷出的各家学说和思想流派,即所谓的“诸子百家”,始终没能得到个一个系统总结的机会。汉初,黄老清静无为下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为诸子之学的复兴提供了较为广阔的舞台。各家学派之间有斗争、有融合,最终儒家脱颖而出,登上了独尊地位。毫无疑问,汉代儒学地位攀升的过利,也是各学派相互斗争、相互融合的过程,儒学的独尊就是对这个发展过程的一个总结。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的儒学,显然已非先秦时代的孔孟之道,也不是诸子百家中任何一家或几家学说的简单复制和拼合,而是以儒家为主,融合了道、法、阴阳等学派之后更为发展了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