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充分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及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等新技术新方法对研究区沙三段层序地层进行了系统研究,将研究区沙三段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即沙三上、沙三中和沙三下,进一步将沙三上和沙三中各分为四个短期旋回,沙三下分为两个短期旋回。研究表明永8西地区沙三段主要沉积相是三角洲相和深水湖相,沙三上时期主要沉积相是三角洲前缘亚相,沙三中和沙三下时期主要沉积深水湖相,并沉积了部分浊积砂体;研究区的物源主要是来自东北方向的青坨子凸起,砂体由东北方向向南和西南方向逐渐推进,研究区西部由于井位数量较少,导致沉积相的展布控制不理想。研究区南北各发育了一条走向为北东东向的断层将研究区切割成中间陷落的背斜构造,形成了研究区主要的构造格局。由于次一级断层的发育,形成的构造格局再一次被复杂化,这些断裂带控制着研究区地层的格架构成和沉积特征。研究区储层主要是三角洲的砂体和浊积砂体,储层孔隙主要发育次生孔隙,以粒间、粒内孔隙为主,与碳酸盐岩溶蚀、长石溶蚀及粘土矿物脱水作用有关,孔喉主要以高孔-中细喉和中孔-细喉为主;成岩作用以压实、胶结、溶解作用为主,其中压实、胶结作用会破坏储层孔隙,溶解作用使得孔隙得以改善。最后利用测井约束反演对研究区的储层砂体展布规律进行分析,预测了八个短期旋回的砂体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