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指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脱出,突人椎管、刺激或压迫脊髓或脊神经根,引起腰部疼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及功能障碍为主症的一组综合证候群。本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腰部疾病之一,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5.2%。早在1764年Contugno曾描述过腰椎间盘脱出症的综合症状。目前本症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并认为本症与95%的坐骨神经痛,和50%的腰腿痛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典型症状是腰痛向一侧下肢放射,严重者伴下肢感觉障碍,甚者还可以出现活动功能受限、二便失禁及肌肉萎缩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和生活。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外伤所致纤维破裂,造成髓核从破裂处脱出,压迫腰神经根而出现腰部或下肢放射性疼痛,属于临床上难以治愈的顽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所用方法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创始人——王文远教授在平衡针灸理论指导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的临床经验总结。研究目的王文远教授在针灸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独到,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旨在探索平衡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痛、恢复腰部功能活动的临床疗效,并就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为更大样本的临床多中心研究提供可鉴依据,同时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选择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门诊及负责会诊病房的专科病人,临床及影响学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选择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及除外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临床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平衡针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两组按1:1的比例每组30例。治疗组处方:选取平衡针的腰痛穴,采用泻法,不留针,行针十秒钟即可出针,10次为一个疗程。对照组参照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制定,(1)局部取穴原则:根据患者腰腿痛的不同部位,选择痛点阿是穴;(2)循经远端取穴:选取委中穴;(3)脏腑取穴:大肠俞、关元俞,手法均用泻法,大肠俞、关元俞直刺1.5寸,使针感向下肢传导,阿是穴、委中穴直刺1.0-1.5寸,TDP照患侧。每日1次,每次针刺治疗30min,10次为1个疗程。二组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法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治疗前基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基线特征均衡,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三次测量总体有差异(P<10.05),两两比较,第一次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第十次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第一次治疗后和第十次治疗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三次测量总体有差异(P<0.05),两两比较,第一次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第十次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第十次治疗后优于第一次治疗后(P<0.05)。4.经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0.484,说明两组三次测量总体无差异(P>0.05),两组两次治疗后疼痛情况、VAS、功能障碍指数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10.05),两两比较,第一次治疗后治疗组疼痛情况、VAS、功能障碍指数都优于对照组,第十次治疗后对照组疼痛情况、VAS、功能障碍指数都明显优于治疗组。5.第一次治疗后治疗组在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10.05),第十次治疗后对照组在疗效上明显优于治疗组(P<0.05)结论应用平衡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是一种有效的疗法,具有选穴少、痛苦小、见效快、疗效好、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等诸多优点,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项新的选择。本研究证明平衡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的即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而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观察,为了全面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我们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最佳治疗方法或方法组合,最大程度的发挥针灸治疗腰突症的优势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