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的职业妇女与幼稚园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eng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国人保守不知变通的认知开始悄然转变。幼稚园与职业妇女作为两大新生事物在中国出现后,都曾遭遇过国人在认识上的不解与抵触,也都曾经历了波浪式的曲折发展。由于幼稚园与职业妇女在育儿问题上的内在联系,因此二者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双向互动的影响,而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府对相关政策的制定。一方面,随着近代妇女职业领域的扩大和商品经济下生计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社会分工之中,职业妇女的与日俱增必然带来庞大的社会育儿需求,这就极大地促进了幼稚园的发展。另一方面,幼稚园作为新式幼稚教育机构,不仅能对幼儿进行科学而合理的保育,其社会性育儿形式还能极大地节省人力,减轻职业妇女育儿与工作的双重压力,使更多的女性从家庭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外出谋职,求得经济独立,实现自我社会价值,进而获得妇女自身的解放。同时,幼稚园的发展,幼教师资的增加,本身也拓展了妇女职业空间,扩大了职业妇女群体。
其他文献
国民参政会,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主持成立的全国最高咨询机构。它由国民党,共产党,中间党派和著名的无党派人士和各族各界代表组成,其目的是团结全国力量,集思广益,以争取抗战
人权问题是国际政治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是一个关涉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内涵的范畴,表达了人类对自由、平等、公正和幸福的共同追求与憧憬。人权的内容与形式
南美洲国家的人口密度远小于中国,加上不少国家的许多地方尚未开发,资源丰富,一些国家成为新兴的中国人移居地之一。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和南美地区经贸和文化
自明末以来,以传教士为主的西方人陆续进入中华。较大的地域、种族与文化差异使之对中国充满好奇,故中国的中央体制、地方社会、族群风俗、地理山川等一切事物在他们眼里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