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142口井动、静态资料为基础,借助岩石有机碳、干酪根镜检、薄片鉴定、压汞及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资料,运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理论,对子北探区进行了地层划分对比、构造、沉积微相、生油条件、油源对比及储、盖层微观结构等研究,并探讨运移通道体系与成藏模式,总结了研究区的油气富集规律。
研究认为研究区在西倾单斜背景上发育一系列鼻状隆起构造,长2、长3油层组属辫状河沉积,长4+5、长6油层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亚相。长7层段暗色泥岩以Ⅱ2型偏腐泥-腐殖型有机质为主,长1层段泥岩以Ⅱ2型偏腐泥-腐殖型有机质为主,长6、长2原油有很好的亲缘性,来自同一套烃源。储层具有矿物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成岩作用较强的特点,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和溶蚀孔。研究区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位为有利的储盖组合区,在距生油中心较近的地区,形成低含水油藏,距生油中心较远的地区,形成高含水油藏,油气主要表现为侧向和垂向运移方式,油藏类型以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和岩性油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