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石流实际上就是自然灾害中的一种,具备多方面特征,例如历时较短、爆发性以及致灾能力强等等。对于川西地区来说,雨季存在一定的集中性,地表十分破碎,在我国,属于泥石流频发地区之一。加之经历了2008年“5.12”地震和2013年“4.20”庐山强烈地震后,泥石流爆发机率有所提升,且带来了巨大损失。对此,该地区应当要对有关泥石流灾害的防治以及发育特征研究力度进行提升,通过防治方案的实行,实现灾害的预防与避免。 本研究对象为磨子沟,其位于汶川县绵虒镇羊店村,岷江左岸。2013年7月10日凌晨发生大型泥石流灾害,时间约为半小时,整个岷江河道皆被泥沙堵塞,G213线草坡4号桥以及该地区42户安置点房屋皆被淹没,G213线和以及汶高速公路断开,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至少260多人无家可归。本文就工程地质方面出发,进行了磨子沟流域环境以及沟谷特点的相关研究和分析,并对物源分布特征以及泥石流活动研究内容有所涵盖。依据流体性质是能够实现粘性泥石流划分的,泥石流容量因此得到了明确,除此之外,本文还对合理方式进行了应用,以此实现了各项动力特征与运动特征的运算,例如冲击力、计算流速以及流量等等。磨子沟泥石流是典型的低频暴雨沟谷型泥石流。本文所实行的磨子沟泥石流治理思路的提出,实际上是建立于其运动特征与发育特征之上的,且与形成机理以及发展特征内容有所关联,特别体现在泥石流物源起动特征方面,当然,除了“固源+拦挡+停淤相结合”思路的研究之外,本课题同时还实现了对泥石流的综合性治理。在主沟中上游主要物源区沟道内,设置潜槛群和格宾石笼群,稳固沟床和两岸崩滑体;在主沟中下游流通区,采用拦挡+固源的措施,设置2道拦砂坝,拦挡主沟及各支沟泥石流物源,并且起到稳固沟道内堆积物源的作用,减少泥石流物源对下游的冲击;由于磨子沟泥石流一次性冲出总量较大,且沟道较陡,拦挡能力有限,在沟口处设置停淤土堤,对泥石流进行分流,且降低泥石流的冲击力,避免泥石流对高速公路直接造成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