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文体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最早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综合了认知科学(语言学)和文体学。它是一种具有多种研究方法可供选择的理论,为解析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图形背景理论,在本文中简称FG理论,是认知文体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美国战后文学经典,在译界被学者不断地从翻译规范,翻译策略等角度加以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该作品文体风格的研究尚显不足,尤其目前坊间成果无法解释汉语翻译与原作在文体风格方面的相似性。鉴于此,为了揭示文体风格的翻译特点,本文从认知文体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对文学语篇进行图形背景分析的框架,它包含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如图形背景的确认,图形背景的理解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原文和译文的风格,研究两位译者是如何从字词,句法,修辞等方面用图形背景理论来体现原文风格,与原文又有那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用图形背景的改变情况来说明哪一个译本更接近原文的风格以及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又有哪些。本文采用的是肖特的文体分析模式来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译本风格的翻译的。最后得出两个译本基本上翻译出原文小说的风格,但是施咸荣的译本更贴近原文的风格,尽管有些表达不太符合现代译语读者的说话习惯,而孙仲旭译文的表达方式为现代中国读者更容易接受,但是风格上不太贴近原文。因此,本文的研究是试图从认知文体学的角度去研究《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风格的翻译。本文属于尝试性研究,但同时也拓展了认知文体学和图形背景理论的研究领域。希望这篇论文可以为《麦田里的守望者》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也为翻译批评提供新的视角并将其成果为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