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对食用植物油的消费量显著增加,然而国内油料供给始终无法跟上国内消费的增长速度,供需缺口日益扩大的同时,我国对国际油料市场的依赖性日益增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油料作物的消费需求必然会进一步释放,所以扶持我国具有优势的油料作物的发展,提高食用油自给率就显得尤为重要。纵观中国传统的油料作物,花生是最主要的出口创汇品种,和其他传统的油料作物相比,具有国际竞争力强、增产潜力大、出油率高、经济效益好、营养价值高和种植适应性强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大力发展花生生产对于稳定中国油料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各国在生产和贸易中都应在全面衡量各国国内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在各自的生产和贸易领域内充分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改善总体福利。在国内生产安排上,各国也应当根据各地区生产的比较优势格局实现生产的区域分工以及生产结构的调整。因此,本文以比较优势原理为主要依据,从我国花生生产发展的宏观构架上,本文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测算我国花生主产区花生生产层面的潜在比较优势,通过考察各主产区花生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格局,为花生主产区生产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第二,基于要素投入角度,对影响花生生产比较优势变动的两个重要因素——新品种和机械化收获技术,重点探讨适应市场需求的花生新品种和适应花生收获的机械化技术的推广问题,也即如何充分发挥花生主产区花生生产的潜在比较优势。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以期为花生主产区生产发展的政策选择提供实证依据。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陈述如下:研究内容一:中国花生生产的比较优势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运用国内资源成本法测算了我国花生生产层面的潜在比较优势水平,分析表明2001-2011年我国花生生产整体而言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水平,这一比较优势格局完全符合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特点,且随着近几年国际花生价格的上涨,其比较优势水平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针对我国花生比较优势变动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国际市场价格、单产水平、单位面积劳动力成本是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内容二:花生新品种推广的制约性因素分析从市场消费需求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来看,未来花生生产的目标不再仅限于追求高产,花生的质量和品质还需要适应于不同的加工用途和需求特点。而当前我国花生主产区花生品种老化、退化、杂化现象突出,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严重影响花生单产水平的提高、良种配套技术的推广和品种自身优势的发挥。当前花生品种育、繁、推脱节,农户规模小、组织化程度较低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及加工企业产业带动能力的不足也是制约花生新品种推广的重要因素。进一步运用Logit模型对花生种植户花生新品种采用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花生种植规模、商品率、示范户、花生良种补贴、品种信息主要来自农技部门或种子公司等变量对农户花生新品种的选择具有正向效应;而非农收入占比越高的农户对新品种的选择具有负向效应。研究内容三:花生机械化收获技术推广的制约性因素分析在当前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趋势下,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表现出老龄化、兼业化程度加深的局面,农业劳动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受到限制,而当前花生主产区机械化收获水平偏低的现状显然不利于花生生产的发展。而地形地貌、土壤质地等自然地理条件的复杂多样,农机和农艺不配套,农户规模小、分散的经营模式,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不健全,以及政策扶持的相对不足等因素是制约花生机械化收获发展的重要原因。进一步运用Logit模型对花生种植户机械化收获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劳均花生种植面积、示范户、补贴因素、花生用地属于平原地形等因素对农户农机化收获技术的采纳具有正向效应;而家庭主要农业决策者为女性、当地机械服务收费标准越高等因素对农户花生机械化收获技术的采纳具有负向影响。研究内容四:中国花生主产区花生生产结构调整在测定我国花生主产区花生与其主要竞争作物相对比较优势格局的基础上,探讨花生生产结构调整的可行性和调整方向。分析表明我国花生主产区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尚存在进一步结构调整的空间。通过构建RDRCC分析框架,对当前花生主产区生产结构调整的建议为:辽宁和河南花生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最为显著,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花生生产;山东和河北的花生生产具有一定的相对比较优势,可以考虑适当扩大其花生生产;而安徽、四川、广东和广西花生生产与其主要竞争作物相比不具备相对比较优势,应以稳定发展为主。根据以上研究内容,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如下:推进花生主产区生产结构调整,制订有利于主产区比较优势发挥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快优质专用型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推进主产区花生的标准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因地制宜制定主产区花生收获机械化技术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