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 景]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及致死、致残率高。指南建议血栓栓塞高危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应接受抗凝治疗以减少卒中、栓塞及死亡。但目前国内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仍不充分,云南地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尚不清楚。[目 的]调查云南部分地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 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住院、CHA2DS2-VASc评分≥2分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100例。收集患者住院时基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抗凝药物治疗等信息。在出院3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收集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卒中、出血事件、心血管事件、再住院和死亡等信息。按照是否进行抗凝治疗分为抗凝治疗组、非抗凝治疗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抗凝治疗的因素。[结 果]1.入选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平均年龄67.9±10.2岁,男性54.0%(54/100),来自云南省各地州,昆明市区及周边县比例为47.0%(47/100),其他地州比例53.0%(53/100)。主要合并疾病:高血压 74.0%(74/100)、心力衰竭 62.0%(62/100)、冠心病 32.0%(32/100)、糖尿病 29.0%(29/100)、高尿酸血症 60.0%(60/100)等。2.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住院前抗凝治疗比例为27.0%(27/100)。住院期间80.0%(80/100)患者进行了抗凝药物治疗,抗凝治疗患者中使用华法林22.5%(18/80),新型口服抗凝药77.5%(62/80)[达比加群41.9%(26/62)、利伐沙班 58.1%(36/62)]。20.0%(20/100)患者未行抗凝治疗,12.0%(12/100)单一抗血小板治疗,8.0%(8/100)患者未抗凝、抗血小板治疗。3.出院3月后随访,60.4%(58/96)患者继续抗凝治疗,其中华法林24.14%(14/58),新型口服抗凝药75.86%(44/58)[达比加群45.4%(20/44)、利伐沙班 54.6%(24/44)]。39.6%(38/96)患者不抗凝治疗,14.6%(14/96)单一抗血小板,25.0%(24/96)未抗凝、抗血小板。4.出院3月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卒中、出血和再住院情况:4例患者死亡[4%(4.0/100)],其中心力衰竭恶化死亡3例,心力衰竭合并恶性肿瘤死亡1例。新发缺血性脑卒中2例[2.0%(2/100)]。14例患者发生出血事件[14.0%(14/100)],其中少量黑便4例、牙龈出血3例、皮肤瘀斑3例等。再住院18例[18.0%(18/100)],其中心力衰竭再发加重8例,新发脑卒中2例,肺部感染2例,房颤症状加重2例。5.特殊人群的抗凝情况(1)冠心病合并房颤抗凝情况:有32例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住院期间抗凝治疗比例为78.1%(25/32),21.9%(7/32)未抗凝只抗血小板;其中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32%(8/25)。出院3月后随访,53.3%(16/30)继续抗凝治疗,46.7%(14/30)患者未抗凝治疗;其中31.3%(5/16)抗凝联合抗血小板,30%(9/30)单一抗血小板,16.7%(5/30)未抗凝、抗血小板治疗。(2)房颤经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情况:经导管消融术后患者33例,住院期间抗凝治疗比例为93.9%(31/33),未抗凝治疗比例为6.1%(2/33)。出院3月后,69.7%(23/33)患者继续抗凝治疗,30.3%(10/33)患者未抗凝治疗。(3)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情况:≥75岁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29例,住院期间抗凝治疗比例为82.8%(24/29),未抗凝比例为17.2%(5/29)。出院3月后,61.5%(16/26)患者继续抗凝治疗,38.5%(10/26)患者未抗凝治疗。6.抗凝组和非抗凝组临床特点比较:住院期间,与抗凝治疗组比较,非抗凝治疗组家庭月收入<3000元、抗血小板治疗、在偏远农村居住和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比例较高(P均<0.05)。出院3月后,与继续抗凝治疗组比较,非抗凝治疗组抗血小板比例较高(36.84%vs.17.34%,P<0.05),服药依从性评分低的比例较高(94.74%vs.62.07%,P<0.05)。7.影响抗凝治疗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女性(OR=11.345,95%CI 1.431—89.932,P=0.021)和住院期间房颤导管消融术治疗(OR=52.911,95%CI 1.325-2113.564,P=0.035)与出院时抗凝治疗呈正相关,收缩压≥140mmHg(OR=0.129,95%CI 0.017-0.962,P=0.046)和抗血小板治疗(OR=0.069,95%CI 0.012-0.387,P=0.002)与出院时抗凝治疗呈负相关。上述指标与3月后抗凝治疗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8.不抗凝治疗的原因分析:医生未开处方[35.0%(7/20)]、患者不愿意抗凝治疗[20.0%(4/20)]、新近PCI术[20.0%(4/20)]、最近/计划外科手术[15.0%(3/20)]及既往出血事件[10.0%(2/20)]是住院期间不抗凝的主要原因。医生未开处方[39.5%(15/38)]、患者不愿意抗凝治疗[18.4%(7/38)]、经导管消融术后[10.5%(4/38)]、最近外科手术[10.5%(4/38)]、有出血史或出血担忧[7.9%(3/38)]和交通不便及经济条件差[7.9%(3/38)]是出院3月后不抗凝的主要原因。[结 论]1.云南部分地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住院期间抗凝治疗比例较高,新型口服抗凝药使用比例高于华法林,出院3月后抗凝治疗比例明显下降,不抗凝比例增加。2.抗血小板治疗、服药依从性差、医生未开处方、有出血史或出血担忧、经济条件差及交通不便是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抗凝治疗的主要原因。3.女性、住院期间房颤导管消融术可能是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出院时接受抗凝治疗的预测因素,抗血小板治疗、收缩压≥140mmHg可能是不抗凝治疗的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