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威尔逊(Wilison)于1967年发表的一篇《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的文章,标志着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简称为SWB)主要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上的和认知上的评价的整合。国内的学者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同时,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关注的的内容,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人际信任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问题己经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和研究,一些学者考察了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的现状或影响因素,但对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并不多,且现有的研究结论中甚至还存在相悖的结论。探讨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理论知识;也有利于寻求更多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策略;同时,也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研究思路,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人际信任量表(ITS)为测量工具,用EpiData和SPSS19.0为数据统计分析工具,测查广西省南宁市和桂林市7所高校的1200名在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的现状及二者的相关性。研究的目的在于:(1)考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在性别、民族、年级、生源地、月均消费、家庭类型和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2)明确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是否存在相关性,如存在相关性,二者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人际信任能否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3)探讨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有效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健康的担心因子在民族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及对健康的担心、松弛与紧张(焦虑)两个个因子在年级变量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因子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焦虑)三个因子在专业分类变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⑤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焦虑)两个因子在生源地变量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及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三个因子在家庭类型变量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和松弛与紧张(焦虑)两个因子在月均消费变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及精力因子在父亲学历变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在母亲学历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人际信任在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①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及普遍信任因子在年级变量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②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及普遍信任因子专业类别变量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③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及普遍信任因子在是否学生干部变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④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及特殊信任、普遍信任因子在家庭类型变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第三,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的总体水平在年级、家庭类型变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在性别、生源地、专业等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第四,当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并不乐观;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程度低下,其社会人际心态令人堪忧。第五,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185,P<0.05),人际信任度过高,反而造成主观幸福感水平偏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之间密切相关,人际信任能够预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18.5%的变异量。最后,根据研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现状及二间的关系分析可知,当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并不乐观。主观幸福感除了受学生自身性格特点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深受学校和家庭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人际信任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性影响作用。因此,本研究建议从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层面和基于家庭与学校的客观层面两个方向入手寻求适度把握人际信任的教育对策,进而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