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地区侵蚀、养分流失严重,以黄土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模拟降雨试验,揭示径流溶质迁移机理,为建立模型提供数据、理论基础。本文采用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以下结果: 1)雨强、坡度、初始含水量对径流、泥沙及养分流失过程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雨强改变了雨滴击溅作用、供水水量;坡度改变了土壤颗粒的重力分力大小及土槽表面承接雨量值;初始含水量改变了土壤颗粒之间的黏聚力及入渗特性;从而引起径流强度、泥沙量及钾离子径流浓度均随雨强、坡度、初始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加; 2)黄土区不同土质对径流泥沙、养分流失的影响效果不同。土质从黏壤土、粉壤土到砂壤土变化,径流量、产沙量、钾离子径流溶质浓度的大小关系依次为:塿土>黄绵土>风沙土,风沙土>塿土>黄绵土,塿土>风沙土>黄绵土;利用PAM该变土壤结构,结果表明干施方式在保水保肥方面优于水溶方式,而且2g/m2的用量为最优; 3)利用Philip入渗产流降雨模型拟合参数S(吸渗率),S值随雨强的增加而减小,随坡度的增加呈现减后增变化,而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加逐渐减小。不同雨强条件下产流时间与雨强、初始含水量呈幂函数变化; 4)相对于完全混合模型,修改之后的等效对流质量传递模型更有利于拟合黄土区径流溶质迁移过程。结果显示,混合层深度随雨强、初始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与雨强、初始含水量呈幂函数变化,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并与坡度呈指数函数变化,用实测资料验证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