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肝胆外科术后,采取新斯的明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对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效果。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2018年4月至11月收治的50例符合条件的肝胆外科术后因胃肠道功能恢复受限而并发肠道胀气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原则为随机分配原则;对照组通常采取一般的术后常规护理(I级护理),同时依照病人身体情况给予保肝药物保肝(谷胱甘肽、异甘草酸镁等)、抑酸药物抑酸(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预防感染(头孢类药物)、补液及溴己新化痰等治疗,同时按照麻醉医生医嘱降低患者头部水平位置以加速脑部供血并采取平卧位6-8小时,同时禁食禁饮,监测心电血压及氧饱和度,(若有引流管)嘱家属间断观测患者引流管,及时汇报引流管引流量、颜色及引流物性质,并及时记录,待患者病情允许,恢复尚可,一般情况良好,生命体征平稳,可寻求医师或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及时下床活动。观察组除使用上述常规一般护理及治疗措施外,患者情况稳定2小时后,采取体表定位法定位足三里穴位(双侧),定位精确完成并告知患者后,以注射器向穴位点注射新斯的明1ml;操作完成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肠蠕动及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同时测量患者腹围变化程度及是否发生腹痛、腹胀等情况;将收集到的数据,录入统计软件中,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x2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的,在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时间、既往病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13.87±2.73)小时,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18.23±3.14)小时;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16.02±3.07)小时,对照组首次排气时间(21.94±3.68)小时,经Wilcoxon秩和检验后,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426.500,P<0.05);3.观察组术后腹胀主要以0和I级为主,占92.0%(23/25);对照组患者以I或II级腹胀的为主,占76.0%(19/25);两组患者术后腹胀分级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414.500,P<0.05)。结论:1.肝胆外科术后患者,有很大部分会出现由于手术时间、麻醉方式、麻醉药物作用、手术本身及切口刺激等等原因导致的胃肠道功能恢复受限等临床症状,其中尤其以排气不能导致的腹痛、腹胀症状最为常见。2.术后患者若身体条件良好,可采取双侧小腿部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加速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使术后肠鸣音频率尽早恢复正常,并且明显缩短首次排气时间,预防并降低腹胀发生率,进一步预防由于长期卧床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并发症。3.双侧足三里穴位新斯的明注射,该方法优点在于略过人体皮肤天然屏障,可以使新斯的明快速直达足阳明胃经的穴位点,药物直接作用于与胃肠道功能关系密切的足阳明胃经,药物起效更加迅速、直接。4.此操作难度较低,简单易行,且副损伤少,安全几乎无创,病人接受能力及依从性良好,且有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该方法有着患者满意且良好的临床效果,于临床上的实践价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