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音乐的雅俗分野早在两千年前即有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雅乐、郑声”,和楚国都城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论,直到清代戏曲音乐的“雅部、花部”之别。但这些多是从声乐层面进行的划分,而将民族乐器特别是同类形制的乐器从雅俗角度进行区别和论述,则至今在中国音乐学术界尚未开始。 对中国乐器作雅俗属性特征的研究,既可以将比较抽象的雅俗概念落实到具体乐器形态上,从而更加直接的理解雅俗音乐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同时,又可以将具体的器乐艺术提升到雅俗的理论高度加以总结和认识,对于具体器乐艺术的自身特征及其发展道路可以获得一个较为宏观的理性的认识。因此,从具体乐器角度来考察其雅俗特征及内涵,不仅有助于认识中国音乐与文化的关联性,而且对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道路以及对雅俗文化的加深理解,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琴筝音乐作雅俗的定性和比较研究,旨在较全面研究琴筝音乐及其文化内涵的差异性,由此更理性地把握琴筝音乐的自身特征,并且更加深入地理解雅俗音乐文化的内涵。 全文先分四章从形制、曲目及文献积累的历史演进情况、运用主体与场合、音乐审美特征以及流派风格特征等角度作多侧面的比较研究,以此论证琴筝音乐雅俗分野的客观存在,并论述了这些差异的背景成因。接着用专章进一步考察琴筝音乐的差异性所体现的雅俗文化内涵,从雅俗文化的高度作思考并得出了一些新认识:雅与俗是一个相当普遍的文化现象,它不但体现于中国的声乐体裁或其它大型音乐形式,也体现于具体的器乐甚至两件同类乐器之中;雅俗音乐文化各有价值,互有长短,各有其受众,不能非此扬彼。琴乐所走的是雅文化道路:比较强调固守传统本色,偏爱表现深远、含蓄、内敛、稳重等审美情趣,更适应上层社会人士的审美趣味;筝乐所走的是俗文化道路:更强调变化及与时俱进,偏爱表现明快、灵动、华丽、活泼等审美情趣,更适应广大群众的审美趣味。当代民族器乐的新发展,应该在关照具体乐器自身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琴筝音乐雅俗之路的比较研究,可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两件乐器的艺术特色和功能,使有关创作、欣赏和研究工作发挥出更好的效应,推动这两件古老而常新的乐器在当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