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桃红消瘀汤”与进行常规消肿镇痛治疗手段对比,观察桃红消瘀汤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肿胀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探索“桃红消瘀汤”对胫骨平台骨折围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讨论其防治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肿胀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显微骨科病房收治于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的住院病人,全部研究对象均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严格参照本研究制定的标准选取符合纳入、排除及终止标准的“胫骨平台骨折”病人共有50例。分为中药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术后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中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桃红消瘀汤口服,而空白组则给予常规消肿镇痛的治疗手段。通过1.入院后次日、手术后第2天,手术后1周空腹抽取静脉血,送我院检验科进行化验,检测血常规、肝功能、D-Dimer(D-二聚体)金标法、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2.入院后次日、手术后,如果受试者出现LDVT的相应症状及体征,立即行双下肢动静脉彩超,记录发病率;3.入院后次日、手术后第2天,手术后1周测量患肢周径;4.入院后次日、手术后第2天,手术后1周通过VAS疼痛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与记录。结果:1.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第二天、术后一周进行VA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通过观察数据可以发现,中药试验组在降低患者围手术期VAS评分方面优于空白对照组,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中药试验组在围术期有镇痛作用。2.所有患者都在术前、术后第二天、一周,分别测量膝关节中点、膝关节上、下10cm的周径,经过统计学检验,两组之间总体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初步可以说明中药试验组在缓解患者患肢肿胀方面优于空白对照组,这也提示我们桃红消瘀汤在围术期有一定的消肿作用。3.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PT检验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性(P=0.10,P=0.2,P=0.211);两组间患者术前、术后第二天的D-二聚体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性(P=0.63,P=0.99),而在术后一周时两组间的D-二聚体则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6);两组间患者前的APTT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性(P=0.49),而术后第二天、一周时两组间的APTT则有统计学差异性(P=0.02,P=0.015)。上述结果可以发现,中药试验组在改善患者血栓前状态方面仅能产生有限影响,这也初步提示我们与空白对照相比,桃红消瘀汤只能在改善术后APTT和术后一周D-二聚体等指标上有一定的作用。4.两组患者之间不同时间检验WBC、ALT、AST的数据,经过统计学检验证明两组间并无统计学意义,这也可以说明桃红消瘀汤在防治患肢肿胀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同时,并不会产生用药安全性的问题。结论:通过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桃红消瘀汤在防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患肢肿胀具有减轻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围手术期部分血栓前状态,同时对降低胫骨平台骨台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具有较好效果,使患者避免发生并发症,缩短了治疗的时间,加快了恢复的速度,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