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C--7调控颅颌面骨和牙早期发育模式的机制研究

来源 :空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c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ClC-7(Voltage-gated chloride channel 7, ClC-7)是电压门控氯通道家族的重要成员,人ClC-7的编码基因(CLCN7)突变会导致骨硬化症。该病主要由破骨细胞功能障碍引起,临床特征为全身弥漫性骨密度增高、多发骨折。本项目对课题组前期已报道的两个CLCN7基因突变的骨硬化症家系进行临床分析,发现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颅颌面骨发育异常、牙萌出异常、牙根发育不全。是否颅颌面骨及牙发育异常是CLCN7基因突变导致的骨硬化症患者伴发的特征性临床表现,ClC-7是否通过某些信号通路调节颅颌面骨和牙的发育,目前尚不清楚。基于以上问题,本课题从临床病例入手,通过基因敲降斑马鱼的体内研究及小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体外研究,对ClC-7调控颅颌面骨及牙的发育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揭示骨硬化症的新致病机制,并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新的参考方式。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CLCN7基因突变所致骨硬化症的临床研究
  1、80例骨硬化症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本研究对1965年以来文献报道的80例骨硬化症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分析了这些患者的性别、年龄、分类及临床表现,重点关注这些患者的颅颌面骨和牙表型的变化。
  2、骨硬化症的家系的研究:本部分选择了我科接诊的四个骨硬化症家系,进行了全面临床检查、基因分析和家系研究。临床检查中重点分析这些患者的颅颌面骨和牙表型变化。
  第二部分clcn7基因敲降斑马鱼的体内研究
  1、clcn7在斑马鱼胚胎发育早期的表达与分布:设计针对斑马鱼clcn7基因的实时定量引物和mRNA探针,收集不同发育时间点的斑马鱼胚胎(4cell、8cell、4hpf、7hpf、10hpf、1dpf、2dpf、3dpf、4dpf),Q-PCR检测clcn7在斑马鱼中的表达量,原位杂交检测clcn7在斑马鱼中的表达定位。
  2、clcn7参与调控斑马鱼颅颌面骨发育的研究:设计合成斑马鱼clcn7的Morpholino,显微注射斑马鱼胚胎,检测clcn7基因缺陷对斑马鱼发育的影响,主要包括:阿辛蓝/茜素红染色观察颅颌面骨的变化;原位杂交和Q-PCR检测clcn7基因敲降斑马鱼颅颌面部骨和软骨发育相关基因sp7,col10a1的表达变化。
  3、clcn7参与调控斑马鱼牙发育的研究:阿辛蓝/茜素红染色观察clcn7基因敲降斑马鱼牙形态、数量和钙化的变化;体视显微镜下将第五腮弓连同咽齿剥离,扫描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变化;原位杂交和Q-PCR检测clcn7基因敲降斑马鱼牙发育相关基因dlx2b,cx43,eve1,sp7的表达变化。
  4、ClC-7调控颅颌面骨和牙发育的机制研究:溶酶体荧光探针LysoGreen染色检测溶酶体表达变化;Q-PCR及Westernblot检测组织蛋白酶K(CTSK)、TGF-β信号通路相关因子、BMP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SB431542抑制TGF-β信号通路,检测对clcn7基因敲降斑马鱼表型的拯救效果。
  第三部分Clcn7基因沉默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的系列体外研究
  全骨髓贴壁分离法分离提取小鼠BMSCs,传代培养至第二代,转染Clcn7siRNA。Q-PCR及Westernblot检测Clcn7基因沉默前后细胞内TGF-β/BMP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CLCN7基因突变所致骨硬化症的临床研究
  1、在统计的80例骨硬化症患者中84%的患者出现了典型的颅颌面骨和牙表型变化,包括大头畸形、额部隆起、面部骨骼的形状和比例发生变化、牙发育异常。进一步比较发现常染色体隐性骨硬化症患者发生颅颌面骨和牙异常的比例高于常染色体显性骨硬化症患者。
  2、家系A患者CLCN7基因的第746位碱基由C突变为T(c.746C>T,p.Pro249Leu,杂合突变)。家系B患者CLCN7基因的第856位碱基由C突变为T,同时第1430位碱基由T突变为C(c.856C>T,p.Arg286Trp;c.1430T>C,p.Leu477Pro,复合杂合突变)。四个骨硬化症家系均为CLCN7基因突变引起,并且患者伴发特定的颅颌面及牙表型变化,进一步比较发现IAO或严重的ADOII患者更容易出现颅颌面及牙发育异常。因此,CLCN7调控了骨硬化症的颅颌面发育模式。
  第二部分clcn7基因敲降斑马鱼的体内研究
  1、实时定量结果显示clcn7的mRNA在斑马鱼体内持续表达;原位杂交的结果表明,从1dpf开始,clcn7高表达在斑马鱼胚胎的头部,包括颅脑、眼睛、颌骨、腮弓等,3dpf后在斑马鱼的腮弓处强表达。
  2、clcn7基因敲降斑马鱼表现为体长变短、头变小、颌骨畸形。通过阿辛蓝/茜素红染色发现颅颌面部舌骨小角夹角变大甚至反转。clcn7基因缺陷组斑马鱼的阿辛蓝/茜素红染色着色变浅。原位杂交及Q-PCR结果显示特征分子sp7和col10a1在颅颌面的表达均下降。因此,clcn7调控了斑马鱼的颅颌面发育模式。
  3、clcn7基因敲降斑马鱼出现牙发育异常表现为牙的数量、形态和钙化发生改变,即clcn7基因缺陷斑马鱼中70%的斑马鱼有4V1,但只有30%的斑马鱼有3V1和5V1。经阿辛蓝/茜素红染色可见牙畸形,牙钙化程度降低。扫描电镜下可见牙畸形、牙表面粗糙、多孔。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clcn7基因敲降组dlx2b、cx43、eve1、sp7的表达均下降。因此,clcn7对斑马鱼牙的发育及矿化至关重要。
  4、clcn7基因敲降斑马鱼出现溶酶体蓄积,CTSK的表达下降,TGF-β下游Smad2的活性增强,BMP下游Smad1/5/8的活性减弱,进而打破了TGF-β与BMP信号通路的平衡,引起了颅颌面骨和牙的发育异常。TGF-β信号通路抑制剂SB431542,可有效拯救clcn7基因敲降斑马鱼出现的颅颌面骨和牙的表型变化。因此,ClC-7通过溶酶体,CTSK和下游TGF-β/BMP信号通路调节颅颌面骨和牙的发育。
  第三部分Clcn7基因沉默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的系列体外研究
  在小鼠BMSCs中沉默Clcn7,Q-PCR结果显示Ctsk、Bmp2、Bmpr1a、Bmpr1b、Smad1表达水平下降。Westernblot结果显示pSMAD2水平升高,pSMAD1/5/8的水平下降。体外实验与体内实验结果一致,Clcn7表达下调同样引起了TGF-β与BMP信号通路的失衡。
  结论:
  1、本研究明确了骨硬化症具有特异的颅颌面和牙表型,ClC-7调控了颅颌面的发育模式。
  2、ClC-7/CTSK/TGF-β/BMP/SMAD机制链参与一些遗传性骨病如骨硬化症、致密性成骨不全患者出现的颅颌面骨和牙发育异常的发生。
  3、TGF-β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可以拯救clcn7缺陷斑马鱼的颅颌面骨和牙表型,该发现为伴发颅颌面骨发育异常的系列遗传性骨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lateembryogenesisabundantproteins,Lea蛋白)是植物胚胎发育后期种子中大量积累的一系列蛋白质,最早在棉花胚胎发育后期的子叶中发现。在植物应答干旱、盐胁迫、寒冷等原因造成的水分缺失的过程中Lea蛋白能够高水平的积累,暗示其可能参与了植物的逆境响应。  本研究利用已构建的花生转录组数据库,对花生中的Lea基因进行筛选,获得2个差异表达基因AhLe
学位
液泡加工酶VPE在植物防御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植物的抗性,是植物抗病防御机制研究的关键蛋白之一.细菌和真菌病原均能诱导VPE的表达及激活,激活的VPE通过加工液泡内其他功能蛋白使之成熟促进液泡破裂,进而参与多种不同条件下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这意味着在正常条件下VPE的活性受到严格的调控,但这种调控表达机制还不清楚.另外,病原侵染诱导VPE的积累,但VPE的高水平积累和激活对宿主防御反应的影
矮化育种是小麦改良中最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不仅有助于抗倒伏和提高收获指数,而且能促进水肥利用效率,提高产量和品质,满足粮食需求。本研究以EMS诱变京411(WT)获得的两个小麦矮秆突变体(暂命名为je0199和je0124)为材料,综合利用转录组分析、激素敏感型鉴定及激素含量测定,揭示je0199的潜在矮化机制;通过BSR-Seq、BSA-660k芯片分析及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定位突变体中的矮秆基因。
学位
茉莉素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介导植物的胁迫反应,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茉莉素受体是一个多组分复合物,由拟南芥SKP-LIKEPROTEIN1(ASK1)、CORONATINEINSENSITIVE1(COI1)、磷酸肌醇(InsP)、茉莉素ZIM结构域蛋白(JAZ)组成。COI1作为各组分信号中心与其他各组分相结合。InsP在激素感知中起着重要作用。InsP如何与COI1相结合以及COI1与InsP
学位
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因此提高和优化大豆品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大豆品质,已成为相关研究的常用方法。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大豆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大豆新基因的分离和功能基因组的研究都将进一步提速。  研究大豆的遗传转化,需要建立一个转化率高,使用方便的组培再生系统。一直以来,大豆组织再生和遗传转化难度较大,转化效率较低,转化规模较小。大豆的各种再生体系如叶片、胚轴
学位
结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发生于人体结肠组织的恶性肿瘤,属于全球高发的消化道肿瘤,其早期诊断困难,晚期预后差,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正常的结肠上皮细胞由于异常增殖,经由上皮内癌、浸润癌,最终可形成结肠癌。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多种基因突变,包括Ras、c-Myc等癌基因的异常活化及APC、P53等抑癌基因功能的失活,从而使肿瘤细胞表现出其特有的特征:无限增殖,能量代谢异
学位
肝细胞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因为其恶性进展快且极易发生转移和复发,导致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世界范围内致死率排名第三,对百姓健康和家庭危害极大。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CD147分子是早期我们教研室筛选鉴定的肿瘤相关抗原。作为单次跨膜糖蛋白,CD147存在三个糖基化位点:Asn44、Asn152、Asn186,可以形成高糖基化形式(HG,~43–66kDa)和低糖基化形式(LG,~35kDa),
学位
背景:  银屑病属于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的炎症性疾病。在临床上,银屑病病人的皮肤上典型的病理特征为鳞屑及边界清晰的椭圆形的红色斑块。因为银屑病的病程及发病周期较长,并且长时间伴随瘙痒,银屑病患者在精神上常承受很大的压力,影响病人正常的生活。多种环境因素,如压力、微生物菌群变化、药物及吸烟等均能够诱发银屑病的发生。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多种免疫细胞如T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及角
学位
研究背景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轴向骨骼中有严重的炎症症状,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性损伤。在我国强直性脊柱炎的患病率约为0.1-0.3%,其中男性多于女性,病因尚不清楚。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的治疗手段为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生物制剂治疗及外科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延缓疾病进程或改变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病变局部炎症的药物。强直性脊柱炎作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的炎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面临许多困难。因
植物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长期的进化与适应过程,使得植物拥有了多种应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防御机制。醛脱氢酶(ALDHs)广泛参与植物体应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ALDH7(Gh_D06G1578)是陆地棉醛脱氢酶超家族第7家族B1亚家族成员,编码序列长度为1524 bp,蛋白质长度为507(aa),在264–271(aa)区域为醛脱氢酶谷氨酸活性部位;ALDH12(Gh_D03G0856)是陆地棉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