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作为人类知识的圣殿,是开拓探索知识的新领域、传播知识的场所,而作为大学外部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广场也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它不仅是学校的交通节点、景观节点同时也是学校师生重要的交往场所以及体现学校文化的精神代表,在学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在已有不少高校新区建成使用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注意一下校园外部空间是否真的符合学生的行为需求,特别是校园广场这样的大型节点空间。在已建成校园广场中有许多成功的,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新建的大学校园,往往因为建设周期较短,考虑欠周而出现规划与设计上的很多新问题,如现在的一些设计还是存在重视图案的倾向,使得广场缺乏行为模式发生的适宜场所,大量的表现为校前区广场及中心广场尺度过大,广场周边人流车流的交通组织混乱,大量自由散落的小型广场缺乏细致设计,质量普遍较低;对广场的界面及内部空间没有深入分析,缺乏应有的空间层次,不能有效促进师生在此驻留。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来探讨行之有效的校园广场空间形态的设计方法,从学生行为模式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校园广场的设计,为师生提供更加有利于学习交流和生活的理想校园广场,同时希望老校区广场的改建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清晰界定了大学校园广场以及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和可能涉及到的研究理论,然后从对大学校园广场认知的开始,并分析了其构成及类型、与整个校园外部空间的互动关系和校园广场与城市广场的对比认知来加强校园广场空间形态的独特性,以加深对研究对象全面充分的认识。接着文章开展了对大学校园广场中行为模式的分析研究,由于校园广场的服务对象相对明确,即广大的学生,这使得文章从分析他们的行为模式入手变得切实可行。笔者认为分析学生在广场上的行为模式应该在整个校园这样的一个范围里面讨论,学生的行为特点具有广泛性、多样性、交往性和集体意识与独立性等特点。且由于集体生活模式造成的个体必要性活动在时间、空间、内容上的高度重合一致的特性,校园中自发性和社会性的活动更易产生,这样的行为特点会给广场的空间形态带来如何的影响,这是本章要重点分析的问题。然后文章分析了广场的空间形态与学生行为模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包含广场的界面、道路、区域划分以及标志物等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为发生对空间的内在要求,并以实例的方式要分析四川大学新校区广场的利弊,以及对大学校园广场空间的评价,以此作为校园广场设计的借鉴。最后文章对满足行为模式下的大学校园广场空间形态提出了设计策略,找出对学生的行为开展与否密切相关的几个要点,然后分别从满足行为模式的步行需求、功能需求、舒适性需求、情感需求、可交往需求等方面来探讨,采用了从理论探讨到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构建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