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人类在取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出现了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生态破坏、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的危机。因此,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成为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微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宏观层面上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地理学角度,运用系统论观点进行区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种探索和尝试。本论文在理论推演的基础上,构建了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分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因果反馈关系,并以庆阳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联合使用着重于空间现象分析处理的GIS技术与着重于时间序列动态模拟的SD方法,对庆阳各县(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庆阳各县(区)1990年以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对2007年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最后,设计了适合庆阳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本论文的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关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分析。设计了县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所有评价指标划分为元指标与二次指标两类:确定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模型,在全面考虑区域发展的持续性和协调性的基础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加以综合评价。2.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分析。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内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因果反馈作用关系,体现在主要的因果反馈作用回路上,这些反馈回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影响着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方向。3.关于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实证评价。对庆阳各县(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7年,庆阳各县(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总体上是在逐渐增强,但这种增强的主要拉动力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的迅速进步,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4.关于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趋势预测。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了庆阳各县(区)未来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变化趋势,研究表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2007—2020年庆阳各县(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将会逐渐转为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这种现象越明显。5.关于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变分析。使用重心位移分析方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2007年后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变趋势。研究表明,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各县区差异较大,且空间结构不稳定,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大,经济增速越快,波动就越大,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会越不稳定。6.关于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分析。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设计了适合于庆阳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将生态经济的理念贯穿于庆阳的区域发展中,认为发展生态工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服务业、推广生态消费是最适合庆阳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综上所述,一方面本论文丰富与发展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又能够为庆阳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实现微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宏观层面上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