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山作为我国首例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必须有与其地位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从先秦以来,中央政府就委官保护和管理泰山,历朝历代不断。近现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作为世界双遗产和世界名山的泰山,其保护和管理的意义尤为重要。保护和管理好泰山,是对世界的郑重承诺,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研究探讨泰山保护管理的历史、现状及前景,提出具有前瞻性的保护管理的发展思路,对泰山的保护和管理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前言概述了泰山的范畴、基本情况及有关研究状况。正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民国之前历代王朝对泰山的保护和管理。历代帝王对泰山的保护和管理都极为重视,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对泰山祠庙、林木及其文物古迹给予了较好的保护,对保存珍贵的资源和发扬泰山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部分:民国时期,对泰山的破坏和保护。民国战乱之际,对泰山的破坏较为严重。军阀混战,政府无能,管理不力,使山林、文物古迹遭到极大的破坏。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对泰山的保护和管理发挥作用不大。许多志士仁人对保护泰山、保护遗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泰山在遭受劫难之时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强对泰山的保护和管理。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人民政府把泰山作为重点保护管理对象,恢复了泰山管理机构,加大对文物保护,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实施泰山整修工程。从文物、林木、卫生、治安、工商、规划等方面进行系统管理,表明了对泰山的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 第四部分:近年来对泰山管理和保护的总体思路和做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泰山管理机构开始思考泰山保护管理的发展思路和有效途径,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