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村贫困测度及贫困变动原因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nny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测度是扶贫工作的基础,而确定合理的贫困线标准是测度工作的首要任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采取相对稳定的贫困线度量农村贫困,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政府官员对国家现行贫困线标准是否能够真实反映中国农村贫困的现状提出了质疑。本论文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湖北省农户家庭调查数据为依托,进行农村贫困测度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首先利用家庭调查数据测算湖北省农村贫困线,将测算结果与国家官方贫困线和世界银行的贫困线标准进行比较,并且从食品热量结构和价值构成两个方面分析和检验食品贫困线的地区差异性与动态变动性;然后依托贫困测度理论,在确定贫困线标准下进行贫困测度以及不确定贫困线标准下进行贫困优势比较,具体包括测算不同贫困线标准下湖北省以及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不同类型农户的贫困状况及变动趋势;利用二元选择模型估计湖北省农村贫困产生的原因;通过对贫困变动的收入增长与再分配分解研究湖北省农村贫困变动的主要原因,进而考察收入增长结构与收入再分配状况的变动与趋势;通过不确定贫困线标准下不同收入分布的贫困优势分析,比较不同时期相同地区和相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贫困优势,对收入分布进行贫困排序,结合排序结果,再次引入贫困线标准的概念测算湖北省各行政区域的贫困变动对湖北省总体贫困变动的贡献率;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国家官方贫困线标准低于湖北省实际标准,而且全国采用统一的贫困线标准,不能反映地区差异性和动态变化性,另一方面,采用不同贫困线标准计算的贫困指标差异较大,对于国家制定合理扶贫策略,提高扶贫绩效具有不同的意义;湖北省在1997-2003年期间,贫困状况有所缓解,但发达地区、兼业生产经营农户以及家庭规模较小的家庭贫困降低幅度较大;农村贫困的产生受到乡村层面与家庭层面两组变量的影响。在乡村层面,山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农户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而提高乡村有效灌溉面积能够有效缓解农户贫困。在家庭层面,家庭规模、老年人口的比例、家庭人均土地面积、生产性固定资产占用量等因素对农村家庭贫困具有直接影响;单纯从事非农就业的家庭更容易陷入贫困,受培训劳动力的比重高以及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高的家庭具有较大的收入增长空间;政府发放救济金和无偿扶贫款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扶贫效果,且从结果中可以推断经济发达地区农户更重视对学龄前儿童的抚养和教育。 在1997-2003年间,湖北省经济增长对农村贫困的缓解具有促进作用,但是收入再分配不平等加剧却抑制了农村贫困的缓解。贫困家庭收入结构优化的速度低于非贫困家庭,且这种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在湖北省农村收入再分配不平等逐渐加剧,主要是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非农收入以及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差距逐渐扩大所致;2003年与1997年相比较,湖北省的收入分布具有贫困优势,但是通过对各行政区的贫困优势比较,发现少数地区贫困进一步恶化;虽然不同行政区域在贫困优势排序中的位置与人均收入状况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但是经济发达地区对湖北省总体贫困变动的贡献率低于欠发达地区,也发现经济水平相当的地区对贫困的总体变动的贡献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初,超市业态在中国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但与国外不同的是,超市所占生鲜食品零售份额较小,农贸市场仍是生鲜食品零售的主体。本文试图在探寻生鲜食品超市业态形成机
Charlotte Bronte is a British writer of critical realism, a shining star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in nineteenth century. She wins a worldwide reputa
期刊
我国的奶牛养殖模式主要有国营奶牛场模式、农户奶牛养殖模式、牧场奶牛养殖模式和奶联社等奶牛养殖模式,这些模式在不同时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中,农户奶牛养殖模式在我国奶
针对管道、船舶、航空等行业使用的燃气轮机转速频繁变化,难以提取振动信号中目标阶次成分的问题,对燃机振动信号阶次跟踪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同步提取变换与Vold-
学位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