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群介导脂代谢变化调节放射性肠损伤的初步机制探讨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henm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放射性肠炎是接受盆腹部放射治疗的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放射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及癌症患者生存期的显著延长,放射性肠炎患病率也随之逐年升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医学问题。虽然已有研究表明该病在临床、病理等多个层面均有改变,其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仍未可知。近来年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在宿主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中作为关键调节元件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放射性肠损伤的微生物改变及其功能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从肠道微生物组学和脂质组学角度探讨肠道菌群失衡所致代谢变化与放射性肠损伤疾病进程的关联,寻找辐射损伤、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之间的相互串扰机制。研究方法:1.首先采用单次大剂量照射的方法建立放射性肠损伤临床前动物模型。2.通过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急慢性放射性肠损伤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并明确相关的差异菌属;通过功能预测,聚焦菌群结构改变可能导致的宿主脂质代谢变化;3.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进行全脂质组学分析,进一步验证急、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特征性脂质代谢变化;4.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探索辐射损伤、微生物群与宿主代谢之间的“串扰”关系,从系统的多组学研究中有效识别与获得大数据集中的主相关性。研究结果:1.我们通过单次18Gy照射小鼠腹部结直肠部位构建了一种贴近临床、特征性良好的急、慢性放射性肠损伤小鼠模型,并检测了相关的组织病理、炎症因子、影像学等指标,均证实了小鼠的肠损伤体征。2.16srDNA测序结果表明,急、慢性放射性肠损伤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小鼠存在显著差异,且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均匀性等均显著降低,并随着病程变化波动。3.通过PICRUSt功能预测,我们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可能导致宿主的脂质代谢变化;并且通过对放射性肠损伤组织标本进行全脂质组学分析,我们进一步证实了宿主肠道确实存在脂质代谢紊乱。4.随后,我们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了Alistipes—PC(36:Oe)等7个菌属-脂质关联对在放射性肠损伤疾病进程中表现出最显著的功能相关性(r≥±0.8)。结论:本研究阐释了放射性肠损伤的肠道菌群失衡和脂代谢紊乱,其中12种菌属紊乱以及18个脂质大类、138种脂质代谢物异常,与放射性肠损伤的疾病进程密切相关;7个菌属-脂质关联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探索辐射损伤、微生物群与宿主代谢之间的串扰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提示改变肠道微生态系统以减轻辐射损伤的治疗策略。
其他文献
研究MRPC探测器的抗辐照性能,对于RHIC-STAR实验MRPC-TOF的长期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制作了3.7GBq^60Coγ放射源MRPC辐照性能试验系统,并在两种不同剂量率下进行了辐照实
介绍了在北京谱仪Ψ(3770)扫描实验中,利用快速重建数据,基于大角度Bhabha散射事例测量各扫描能量点数据样本的积分亮度.
省劳动厅、省财政厅10月9日发出《关于恢复林区津贴制度的通知》(赣劳薪[1989]16号).通知说,经请示省政府,同意对自然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物价生活费用提高并且对国民经济起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是生物体最受关注的蛋白质清除系统,参与异常蛋白质的清除。当蛋白酶体功能受损时,异常蛋白质无法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目的研究妊娠早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子代发育的影响,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143例早孕建卡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孕妇的甲功情况及治疗意愿将其分为三组,其中正常孕
研究背景: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是肿瘤微环境中的主要细胞组成部分和关键调控者,TAMs参与喉癌等肿瘤的生长,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肿瘤侵袭,转移和免疫抑制等过程。在过去
为解决辐射场所不规则表面的污染监测,研制了便携式α点测仪.仪器由"点"式α探头、电测量仪表及信号传输电缆组成.采用屏蔽探头,屏蔽前置放大器和双屏蔽电缆传输等有效的抗干
介绍了Chua电路的设计,并对该电路进行了改进.用回转器电路来替代电感,提高对电路参数的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用该电路实现了一系列的混沌现象,并给出了实验波形.
不管是博客、社区还是其它的什么概念,它们本身并不是VC关注的焦点,VC真正关注的是这些领域和盈利模式能在哪些环节上进行创新,开拓新的盈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