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分析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血管成形术(PTA)、导管接触性溶栓术(CDT)/+PTA、单纯PTA及动脉切开取栓/+PTA四种手术方式治疗重症下肢缺血(CLI)的临床疗效,探讨不同手术方式的适应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1月初始治疗应用PMT、CDT、PTA(包含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及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的341例患者,共346条肢体的临床资料。将所有病例分为4组,包括PMT/+PTA组(16条)、CDT/+PTA组(86条)、单纯PTA组(206条)和动脉切开取栓/+PTA组(38条)。对四组病例的初期手术成功率、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ABI值、术后3个月一期通畅率、3个月再狭窄率、二次干预率、6个月截肢率和6个月临床有效率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 共有346条肢体接受手术治疗,四组手术病例对比术前及术后患肢ABI值,每组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差异(P<0.05)。四组病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四组在出血和血肿、淋巴瘘、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动脉夹层、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并发症的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P<0.05)。PMT/+PTA组发生出血和血肿并发症的比例最小,为6.25%。CDT/+PTA组发生出血和血肿并发症的比例最大,为23.26%。单纯PTA组发生动脉夹层的比例最大,占8.25%。四组在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靶血管破裂或穿孔、骨筋膜室综合征并发症的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 四组病例手术患者术后3个月一期通畅率在四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PMT/+PTA组的术后一期通畅率最高,为93.75%。单纯PTA组的术后3个月一期通畅率最低,为68.45%。四组病例的手术患者3个月再狭窄率和二次干预率在四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PMT/+PTA组的3个月再狭窄率和二次干预率最低,均为6.25%。单纯PTA组的3个月再狭窄率、二次干预率均最高,分别为31.55%和29.61%。PMT/+PTA组的6个月临床有效率最高,为87.50%。四组手术患者的初期手术成功率和术后6个月截肢率在四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1、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及动脉切开取栓术作为减容治疗手段,可以为进一步的腔内血管成形术创造治疗条件,有利于重症下肢缺血疗效的改善。减容治疗可以作为CLI的初始治疗手段。 2、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可以在微创条件下快速清除血栓及部分易损斑块,是减容治疗的首选。 3、CDT的起效时间缓慢,重要脏器出血风险高,适用于流出道不佳的患者。 4、单纯动脉切开取栓术适用于单纯动脉栓塞病例,对于动脉硬化闭塞继发急性血栓形成的病例初始治疗效果欠佳,需结合动脉内膜剥脱、血管成形术以提高治疗效果。 5、PTA作为腔内治疗的传统手段,在初始的减容治疗后施行,疗效优于单纯PTA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