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关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 disease,IBD)之间的相关性尚存在争议。本研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炎症性肠病之间有无相关性,为探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国外文献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和Cochrance Collaboration database电子数据库,国内文献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994年至2012年,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得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的OR值及95%可信区间,若异质性Q检验示P<0.05,表明纳入研究间的效应量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的IV法进行合并分析,并可应用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利用漏斗图对发表偏倚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6篇相关文献,其中外文文献22篇,中文文献4篇,共纳入IBD患者2820例(UC患者1104例,CD患者1716例),IBD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29.3%,其中UC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40.0%,CD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22.4%。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7.6%。对纳入的有关HP感染与IBD相关性的26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提示IBD组和对照组的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R=0.39,95%CI(0.33-0.47),即HP感染与IBD的发生呈负相关。对纳入的有关HP感染与UC的相关性文献18篇进行分析,结果提示UC组和对照组的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R=0.45,95%CI(0.36-0.57),即HP感染与UC的发生呈负相关。共纳入18篇有关HP感染与CD相关性的文献,分析后结果提示CD组和对照组的HP感染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OR=0.34,95%Cl(0.27-0.44),即HP感染与CD的发生呈负相关。异质性检验提示研究间均存在异质性,采用REM的IV(Inverse Variance)法进行合并分析,同时进一步行敏感性分析及亚组分析,结果仍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结果稳定。漏斗图提示均存在发表性偏倚。结论:IBD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低。与UC患者相比,CD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降低,在发展中国家更为明显。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对IBD具有保护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