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变化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属于中医学的痹症、萎证、眩晕等范畴。神经根型颈椎病为临床颈椎病发病的主要类型。针灸治疗是医生通过对患者的穴位施以针刺及手法,或者电、热等刺激,以及艾灸、穴位注射中药等方法,以激活患者自身的经络系统,取得缓解疼痛的疗效,具有止痛效果好、安全、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优势疗法之一。但是,从国内外文献复习中看,目前临床常用配穴主要为局部腧穴为主,对但远端取穴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上的临床证据依然不足。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价针刺远端取穴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目的:通过远端取穴配合局部取穴针刺和单纯局部针刺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对照研究,探讨出一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更快更有效疗效更好的针灸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是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从广东省中医院门诊、住院部及招募者中选取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70例,按1∶1原则随机分配至局部配合远端取穴组、局部取穴组两个组,每组分别35例,疗程为1个月,至少做8次治疗,随访1个月,并在每位研究对象接受治疗前、治疗5次、疗程结束后及疗程结束后1月的进行NPQ量表及VAS评分,记录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远端取穴配合局部取穴针刺和单纯局部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达到临床效果的差异性。结果:1.收集70例患者,7例病人因各种原因脱落,男性40例,女性33例,55例患者长期低头,病程最短3月,最长7年以上,两组基线水平评价,性别、年龄、是否低头、每日低头时间、病程及中医症型无差异性,具有可比性。2.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前两组NPQ量表、V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5次治疗后,远端取穴配合局部取穴和单纯局部取穴组NPQ、VAS量表评分均分别较治疗前改善,两组内T检验(P<0.05),均有治疗效果,但两组间(P>0.05),表示在治疗效果上,两组未见差异性;整个疗程结束后,两组组内NPQ量表、VAS值评分均较上次量表数值下降,组内T检验(P<0.05),仍然表示均有治疗效果,且两组组间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间治疗效果具有差异性;在疗程结束后1月两组NPQ、VAS量表评分继续下降,组内T检验(P<0.05),组间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两组均有远期效应。总体上表明治疗初起阶段,两组治疗效果未见差异性,但随着针刺次数增加,远端取穴配合局部取穴临床疗效较单纯局部取穴好,且针刺的远期效应也较好。结论:针刺远端取穴配合局部取穴较单纯局部取穴临床疗效好,起效快,后遗效应更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