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体中3d<'3>和3d<'9>离子簇配体超超精细结构参量的理论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sansa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顺磁共振(EPR)谱是研究掺过渡和稀土离子晶体的光学和磁学等性质的有效方法,其实验结果常用自旋哈密顿参量(零场分裂、g因子、超精细结构常数和配体超超精细结构参量等)描述。自旋哈密顿参量对杂质离子局部结构性质很敏感,通过分析顺磁中心的EPR谱可获得杂质离子的局部结构等微观信息。 3d3和3d9离子(如V2+、Cu2+)等)是非常重要的过渡离子体系,前人在对上述体系的电子顺磁共振研究中积累了较丰富的数据,但这些工作大多局限于对零场分裂、g因子和中心离子超精细结构常数的分析,而对配体超超精细结构参量的研究则相对不足。在前人对配体超超精细结构参量的处理中,由于未建立相关参量的联系,通常采用较多的调节参量直接拟合实验结果,并在一般情况下(如对氟化物中的3d3离子)忽略了电荷转移机制的贡献。为了克服前人工作中的不足,本文基于离子簇模型,建立了八面体中3d3和3d9离子单电子波函数,其中包含了配体轨道和旋轨耦合系数以及电荷转移机制的贡献,由此推导了3d3和3d9离子配体超超精细结构参量的微扰公式,并在理论上得到了晶场参量、分子轨道系数等重要参量与体系共价性质的联系,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前人工作中调节参量过多和忽略电荷转移机制贡献的不足。 将上述公式分别应用于K2PdX4(X=Cl,Br)中的四角Cu2+中心和AF(A=Li,Na)中的立方V2+中心,具体考虑了配体轨道和电荷转移机制的贡献,理论与实验符合较好,并大大减少了调节参量的个数。研究表明,电荷转移机制对配体超超精细结构参量的贡献不能简单忽略,例如对AF:V2+,该贡献约占传统晶场机制结果的一半。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了气体分子的相干反斯托克斯喇曼散射光谱(CARS)。文章首先基于介质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采用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半经典理论,以量子化的物质粒子系统的密度矩阵
本文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在纯铝基片上化学镀Ni-Co-P合金磁性薄膜的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以及热处理工艺对在纯铝基片上化学镀Ni-P/Ni-Co-P合金磁性薄膜的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对热处理引起薄膜结构和磁性能改变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提高磁性记录材料的记录密度提供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取得的结果可归纳如下:(1)制备了缓冲剂浓度分别为0.1mol/L、0.2mol/L、0.3mol/L、0.4m
聚合物包裹的Fe3O4@SiO2@CdTe多功能微球同时具有光致发光、磁操控和热响应性质,本研究探讨了其作为药物载体运载和释放光敏药物的可行性。微米球的PNIPAM聚合物可以在低于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