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欺负行为是在学校里普遍发生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底到70年代初,该行为就引起了许多国家研究者的高度关注。高中是青少年身心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阶段,学生的不良行为(欺负行为)会对自身、家庭、同伴关系等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在越南,自从Tran Van Cong博士(2009)对欺负行为进行研究后,也由于新闻媒体经常报道校园里严重的欺负事件,引起了社会、学校、家长和研究者对欺负行为的关心。本研究围绕欺负行为与人格特征、自尊和家庭因素的关系进行了三个研究:研究一,探讨欺负行为个体自身的因素——人格特征、自尊的关系研究;研究二,探讨欺负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三,进行欺负行为的干预。研究一,采用了Helen Mynard和Stephen Joseph编制的欺负量表(Tran Van Cong越南-博士修订),总共15个项目;艾森克人格特征量表EPQ(成人版-16岁起),总共85个题项;Rosenberg自尊量表,总共10个项目。研究二,采用父母教养评价量表(EMBU),总共66个项目。研究三,本研究尝试构建符合越南的欺负行为系统干预模式:分别在两个水平(班级和个体)进行干预前后欺负行为的对照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越南高中生的欺负行为状况是一个普遍存在。越南高中生在各种欺负类型的性别显著差异,其中男生的身体欺负行为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言语欺负行为与社会欺负行为显著高于男生。越南高中生的欺负行为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2)在人格特征上,越南高中生的欺负者具有高外向,高神经质和低掩饰。这表明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自尊对欺负行为有负性影响作用。(3)在家庭因素上,欺负者的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处于较高或较低的极端,父母对欺负者投入的的时间精力比较少。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父母对儿童的拒绝与偏爱容易让他们产生欺负行为。本研究也发现,“慈父严母”型的教养方式会使欺负行为显著较少。(4)通过干预,初步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欺负行为的发生率下降,干预后测的欺负行为显著少于干预前的欺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