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主要是计划经济时期及经济转轨时期所导致的积累性风险的释放,加之近年来许多企业倒闭、破产、兼并、重组,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加大,致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连续攀升。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仍然占国内银行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巨额的不良资产比率,严重地影响着其经营效益。截至2004 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12 家主要股份制银行五级分类口径的不良资产余额高达1.71 万亿元左右,平均比例占到13.2%左右。按照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作出的承诺,2005 年我国要完全放开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2006 年放开金融准入和市场竞争。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面对激烈竞争,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全面提高资产质量便尤显紧迫。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双降"迫在眉睫。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国有商业银行居高难下的不良资产已成为制约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痛疾,也是影响我国经济金融健康运行的一个重大隐患。因此,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方法,以加快治理不良资产步伐。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及对其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和提高管理水平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对新形势下传统管理模式弊端的分析,结合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前瞻性地提出了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进行集中管理的新模式、新制度。该模式和制度避免了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病,把国有商业银行各项不良资产通过集中管理,实现了管理的最优化,经营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为国有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降低不良资产率,提高在国内、国际上的竞争力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同时,本文还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实施不良资产集中管理制度将会遇到的难点出发进行分析,并结合国有商业银行及我国国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