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索近30年来中医文献中经前期综合征(重度,PMDD)证型及症状分布特点,为编制调查表提供参考依据;2.初步探讨PMDD的中医临床证候分布规律,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1.理论探讨:从祖国医学对本病的历代文献研究,近现代中医药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动物实验等方面,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等方面,对经前烦躁症(PMDD)、经前期综合征(PMS)的中西医研究近况进行了系统阐述。2.文献梳理:检索近3O年来本病的文献资料,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其证候、症状进行及相关条目进行统计、分析。3.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调查不同群体、年龄18-45岁的女性共计750人,初步筛查出符合PMDD诊断标准的受试者。对所筛选的受试者,进行一般情况及病史的调查,并进行《PMDD中医症状调查表》、《PMDD舌脉调查表》、《PMDD证候调查表》的填写,通过PMDD相关调查表的分析,探讨本病的证候分布规律。结果:1.经过规范化地提取所研究文献,本病证型以肝郁证、肝郁化火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和血瘀气滞证为主。本病病位主要在肝,并涉及脾、肾等脏腑。病理性质属虚实夹杂。实证,以气滞为主;虚证,以气虚为主。2.按照PMDD诊断标准,现况调查的750人中,符合PMDD诊断为44人,患病率为5.87%,年龄多集中于31-45岁。3.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44例PMDD患者《PMDD中医症状调查表》、《PMDD证候调查表》的分析,发现PMDD患者主证以肝郁化火证和肝气逆证为主,次证以脾肾阳虚证、肝郁肾虚证和肝郁血瘀证为主;总体症状以急躁易怒、口干咽燥、心烦和腰膝酸软为主。结论:从文献梳理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可知,PMDD的主证和病因病机与肝关系密切,这为PMDD从肝论治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