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和分析儿童急性摄入中毒相关因素,探讨和比较非药物中毒组与药物中毒组在人体各系统损害、相关各种实验室指标异常、治疗方法及经济损失等诸多方面的各自特点,为儿童急性摄入中毒的临床救治、社会宣传、家庭预防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大连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符合纳入标准117例急性摄入中毒的患儿,分析急性摄入中毒患儿年龄、性别、季节、来源地、中毒原因、中毒物种类等相关因素的构成;非药物中毒组与药物中毒组对各系统的损害、实验室指标异常、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诸多方面的比较;临床救治早晚对预后的影响;不同救治方法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在117例急性摄入中毒患儿中,以幼儿期最多,占41.0%,学龄前期次之,占25.6%;男童多于女童,男女之比为1.34:1;绝大多数中毒发生在自己家中,占94.9%;中毒季节以春夏季为主,分别占33.3%和29.1%。87.2%的急性摄入中毒为意外中毒;≤6岁组以意外中毒为主,占100%,>6岁组以非意外中毒为主,占51.7%;两组中毒原因相比,χ2=51.765,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非药物中毒组中毒物以杀虫(鼠)剂最多,占63.6%,药物中毒组中毒物以精神神经类药品最多,占45.1%;不同中毒组别来源地相比,χ2=4.980,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2.儿童急性摄入中毒以神经系统损害最多,占49.3%,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占25.3%;以单一系统损害最多,占60.0%,其次为2个系统损害,占26.3%;以电解质紊乱最多,占23.3%,白细胞异常次之,占22.4%;非药物中毒组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对白细胞异常、肝功能异常、出凝血时间异常、酸碱平衡异常的影响与药物中毒组相比,p均<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3.在117例急性摄入中毒患儿中,治愈占65.0%,死亡占3.4%;早救治组对治愈率的影响与晚救治组相比,χ2=10.835,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非药物中毒组治愈率与药物中毒组相比,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血液净化治疗组治愈率与常规治疗组相比,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急性摄入中毒平均住院时间5.30±5.27天,平均住院费用9,754.87±19,296.73元;非药物中毒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与药物中毒组相比,p均<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儿童急性摄入中毒3/4是1岁~6岁的幼儿期及学龄前期的儿童,男童多于女童,患儿的家中是主要的中毒发生地,春夏季节为好发季节,6岁以内的小年龄组儿童全部为意外中毒,6岁以上的大年龄组儿童有一半为自杀,农村儿童多为非药物摄入中毒,多为杀虫(鼠)剂,城市儿童多为药物中毒,多为精神神经类药物。2.儿童急性摄入中毒发生后,一半的患儿短时间内累及单个系统,1/4的患儿累及两个系统;主要受累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4/5的患儿出现了实验室指标的异常,主要是电解质紊乱和白细胞异常。非药物中毒组对白细胞异常、肝功能异常、出凝血时间异常、酸碱平衡异常等实验室指标的损害,均高于药物中毒组,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低于药物中毒组。3.近2/3的急性摄入中毒患儿经过临床积极救治获得痊愈,遗憾的是近1/20的患儿临床死亡,救治时间的早晚是临床治愈的关键节点,中毒后4小时内的救治十分重要,早救治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晚救治组,不同中毒组别、不同治疗方法对临床转归的影响无差异。4.急性摄入中毒平均住院时间5.30±5.27天,平均住院费用9,754.87±19,296.73元,非药物中毒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直接经济损失明显高于药物中毒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