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弓形虫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顶复门原虫,具有复杂的两宿主生活史,速殖子和包囊是其在中间宿主体内产生的两种形态,卵囊是终末宿主体内产生的形态。弓形虫分为四种主要的基因型(Ⅰ,Ⅱ,Ⅲ和12型),中国1型(Chinese1,ToxoDB#9)是中国大陆占主导地位的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分布和对宿主的致病性有较大差异。本课题应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和修饰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弓形虫不同发育期、不同虫株孢子化卵囊的蛋白质组和不同虫株速殖子的磷酸化修饰和乙酰化修饰蛋白质组进行了研究。 应用iTRAQ技术研究了Ⅱ型(ToxoDB#1)PRU虫株速殖子、包囊、孢子化卵囊三种不同发育阶段的比较蛋白质组。毒力因子和核糖体蛋白呈现出独特的表达方式,毒力因子在孢子化卵囊阶段表达量最高,包囊次之,速殖子最低。孢子化卵囊和包囊与速殖子相比,分别有33个、46个核糖体蛋白上调表达,无核糖体蛋白下调表达,这可能与孢子化卵囊和包囊的宿主适应性有关。 应用iTRAQ技木研究了Ⅱ型(ToxoDB#1)PRU虫株和ToxoDB#9PYS虫株孢子化卵囊的比较蛋白质组。与PYS虫株相比,PRU虫株2个毒力因子上调表达,13个毒力因子下调表达,10个与孢子化卵囊对外界环境抵抗力相关的卵囊壁蛋白上调表达,3个卵囊壁蛋白下调表达,提示PRU虫株和PYS虫株孢子化卵囊在毒力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方面存在差异。 应用定量磷酸化修饰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弓形虫速殖子之间的磷酸化修饰蛋白质组学差异。共鉴定到759个磷酸化蛋白,在RH/PRU组、PRU/PYS组、PYS/RH组中分别鉴定到392个、298个和436个差异磷酸化蛋白。在RH/PRU组、PRU/PYS组、PYS/RH组中分别有3个基序、3个基序、5个基序差异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弓形虫不同基因型速殖子表达激酶种类和激酶识别底物特性的差异。 应用非标记定量乙酰化修饰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弓形虫速殖子之间的乙酰化修饰蛋白质组学差异。共获得566个乙酰化蛋白,在RH/PRU组、PRU/PYS组、PYS/RH组中分别鉴定到15个、3个和26个差异乙酰化蛋白。与PYS虫株和PRU虫株相比,RH虫株速殖子中的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甘氨酰-tRNA合成酶上调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虫株弓形虫应对外界压力和发育万面的差异。 综上所述,本课题首次对弓形虫Ⅱ型(ToxoDB#1)PRU虫株不同发育期的比较蛋白质组、Ⅱ型(ToxoDB#1)PRU虫株和ToxoDB#9PYS虫株孢子化卵襄的比较蛋白质组,以及Ⅰ型(ToxoDB#10)RH虫株、Ⅱ型(ToxoDB#1)PRU虫株和ToxoDB#9PYS虫株速殖子的磷酸化及乙酰化修饰蛋白质组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弓形虫不同发育期、不同虫株孢子化卵囊的蛋白质组差异和不同虫株速殖子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特征。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弓形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基因型多样性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