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地流转是指农户在保留农地承包权的基础上将农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的行为,是我国应对新时期“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于2015年4月至9月对甘肃省西峰区、榆中县、民乐县、古浪县、灵台县、静宁县、会宁县和岷县等8个县(区)的900户农户进行了入户调查。结合土地资源配置理论、成本与收益理论等,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等计量经济学模型,定量分析了影响研究区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以及农地流转对粮食种植面积、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入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农地流转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户主年龄与职业、家庭非农收入、农地调整次数以及农户对农地流转政策的认知。如家庭非农收入不利于农地转入,但能促进农地转出;农地调整不利于农地的转入和转出。2)农地流转增加了研究区粮食作物的总种植面积,但其影响程度因作物而异。转入农地对小麦种植面积无显著影响,但增加了玉米种植面积,农户转入农地面积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玉米种植面积比例相应增加0.774个百分点。3)农地流转降低了小麦和玉米生产中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相比未参与流转的农户,农地转入户玉米生产的单位产量农药和化肥成本分别降低了0.010元·千克-1和0.060元·千克-1;农地转出户小麦和玉米生产的单位产量农药成本分别降低了0.017元·千克-1和0.010元·千克-1。4)农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相比未参与流转的农户,农地转入户小麦和玉米生产的单位产量总成本分别显著降低了0.827元·千克-1和0.425元·千克-1。然而,农地转出户中存在部分农业生产效率损失,相比未参与流转的农户,农地转出户小麦和玉米生产的单位产量总成本分别显著增加了1.241元·千克-1和0.901元·千克-1。5)农地流转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专业化,提高了农地流转户的总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但降低了农地转出户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相比未参与流转的农户,农地转入户的总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2026.153元·人-1,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农地转出户的总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3315.577元·人-1,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416.896元·亩-1。6)农地流转增加了研究区农户家庭的人均收入,同时增加了农户间的收入差距。农地流转使研究区农户家庭人均年收入增加了77.9%,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高达14.368%。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a)农地流转及粮食安全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充分考虑农地流转对不同区域及不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影响之间的差异;b)进一步创新土地经营方式,增加农地转出户的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提高整体农业生产效率;c)加强技术培训和资金扶持,推广应用新技术,从而促进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增强非农就业能力差、农业生产效率低的农户的脱贫致富能力。本研究采用多种计量经济学模型有效解决了不同具体研究问题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方法可为农地流转及相关研究提供借鉴。研究内容上,较为系统、全面地剖析了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及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所得结论可为农地流转、粮食安全和农村精准扶贫等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