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一起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大方向。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随着城镇化发展的脚步,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镇,现有的城市、城镇已无法完全吸纳,许多村落在政府的主导下实施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过量的转移人口,采取就近就地转移安置。在新时期宏观社会环境下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效果,将直接影响着城镇化推进进程及和谐社会建设。通过查阅文献,从共性分析与特性分析的角度出发,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实质上既是社会义新农村建设的高级形态,更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初级形态;是农村变为城镇、农民变为市民的过渡形态。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实践,得出两点认知:一是现阶段,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要切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笔者又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对奉节县D社区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采取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结合访谈法,对200户社区居民展开了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满意度调查,通过分析其利弊得失,为我国广大远离城市中心的农村社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分析样本。结合奉节县D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具体案例分析,笔者认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应着重从生态特色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社区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社区矛盾纠纷化解以及推进社区民主政治进程六大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