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空间扩展受到特殊自然环境限制存在很大的被动性,一般沿川道伸展成为狭长的带形。这种单一的带状空间形态给城市建设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难以实现“最小化资源消耗,最大化经济与环境效益”。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提出,该地区城市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这些契机在带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有限的地域范围将承担更大的人口与用地规模压力,其空间拓展势必迎来更为严峻的考验,原本带状形态带来的问题将变得更为突出。为了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采用适当方法探索与黄土丘陵沟壑地貌相协调的、符合城市自身生长规律的空间形态,以解决当前带状形态带来的问题,构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人居环境。本文以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为案例展开研究。首先,梳理国内外关于空间形态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子长县的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其空间形态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条件。在此基础上,从空间形态的生态条件出发,分析县城的自然环境与生态基底,在县城及周边区域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划定适建性地区,并提出基于生态安全的空间形态发展思路。然后,结合城市形态测度的方法框架与指标体系,对子长县城的历史形态演变展开研究,结合指标数值分析形态紧凑程度以及未来扩展的阻力,提出基于绩效提升的空间形态发展思路。最后,归纳与总结县城空间形态的几种发展模式,计算相关指标数值,并在功能布局、交通影响、设施服务、景观环境方面进行评价,从中选择具有适宜性的空间形态方案并予以优化和完善。在把握当前子长县城形态特征与问题的前提下,本文以城市形态的生态条件与绩效提升为切入点,重新思考与分析生态安全诉求与未来发展绩效,经过多方案比选最终确定一种环状布局形态。这样的形态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它能够缓解和规避带状形态在资源消耗、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上的局限性,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在高效持续发展的同时与地域自然环境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