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探索中,形成了以治理思想、治理理论、治理技术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对策体系,指导了该地区不同时期的治理实践活动.然而,目前该地区的水土流失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治理对策也存在着不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和新要求的问题.因此,研究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对策的演进,揭示其演进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价值.该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结合使用历史和逻辑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归纳、分析与综合.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并对水土流失治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概括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水土流失治理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及实践经验,分析了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第三章: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对策的演进.将这一时期划分为四个治理阶段,分阶段探讨了水土流失治理策略、策略产生背景、治理措施及影响水土流失治理的相关政治和政策因素等,揭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对策在治理策略、治理技术、治理效益目标、治理形式等方面的演进特点.第四章: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相应结论:中国历史上水土流失治理经验非常丰富;20世纪50~70年,受相关政治、政策因素的影响,黄土高原逐步形成的综合治理策略得不到有效贯彻;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策略沿着两条路线发展:一条是小流域综合治理路线;另一条是以防为主的预防路线.这两条路线相辅相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的方式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缓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本身不仅体现了对水土资源的治理与保护,而且还体现了对人的关怀.最后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手段,即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制度上可容、社会上可接受的综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