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成纤维细胞是人体最多的间质细胞,构成了各组织微环境的主体。生理情况下,成纤维细胞提供结构支持,在组织受损时填充受损组织,并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及趋化、黏附因子调控炎症反应,从而促进组织修复。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中,成纤维细胞可以持续活化,导致免疫细胞持续浸润并发挥促癌作用。近年来研究还发现,成纤维细胞还可以影响药物治疗的疗效。在甲状腺疾病中,既往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既是甲状腺相关眼病(G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成纤维细胞是人体最多的间质细胞,构成了各组织微环境的主体。生理情况下,成纤维细胞提供结构支持,在组织受损时填充受损组织,并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及趋化、黏附因子调控炎症反应,从而促进组织修复。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中,成纤维细胞可以持续活化,导致免疫细胞持续浸润并发挥促癌作用。近年来研究还发现,成纤维细胞还可以影响药物治疗的疗效。在甲状腺疾病中,既往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既是甲状腺相关眼病(GO)的效应细胞,而甲癌中也存在成纤维细胞增生,但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在两种甲状腺疾病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在Graves眼病(GO)中,我们探究成纤维细胞在糖皮质激素(GC)疗效反应中的作用以及相关调控分子的临床预测价值。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我们研究结节不同部位的成纤维细胞对于肿瘤的促进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在Graves眼病实验中,分离得到患者的眶后成纤维细胞(OF),在高度炎症环境刺激下评估其对地塞米松(Dex)的敏感性,继而在临床激素治疗有效和无效的患者的血清中筛选出候选micro RNA,体外实验评估其调控OF对Dex作用的影响,并在临床患者血清中验证该micro RNA作为治疗前评估激素治疗抵抗的预测价值。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实验中,在临床标本中分析成纤维细胞染色与良恶性、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分离得到良恶性结节及结节旁的成纤维细胞,探讨其表面标志物在良恶性结节中的异同。体外实验建立肿瘤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间接共培养模型,体内实验建立直接共培养模型,评估不同部位的成纤维细胞对于肿瘤形成及侵袭、转移的促进作用。结果:在体外高度炎症环境下,GO的主要致病细胞OF直接对GC产生抵抗(Dex抑制率从69%降至28%,p<0.01),而miR-885-5p和miR-224-5p可以恢复其敏感性(Dex抑制率28%vs.60%,p=0.03)。GO患者治疗前的基线血清miR-885-5p水平(p=0.03)和眼裂宽度(p=0.036)是GC治疗不敏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血清miR-885-5p、miR-224-5p、TRAb和眼裂宽度一起构成的模型可以有效预测对于GC治疗不敏感的患者(NPV=100%)。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成纤维细胞多于良性结节(11450±1022 VS.3624±871.2,p<0.0001),而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活化成纤维细胞染色和临床分期直接正相关(I、II期vs.III、IV期,p=0.001)。在体外实验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癌旁成纤维细胞(NAF)都具有促进肿瘤增殖的能力(2.5-4倍,p<0.0001),而仅NAF显著促进肿瘤的侵袭(1.5倍,p<0.01)。体内实验证实成纤维细胞促进成瘤(p=0.03)、侵袭和转移(6/22只vs 2/8只),且NAF比CAF、结节性甲状腺肿来源成纤维细胞(GAF)作用更强。结论:miR-885-5p、miR-224-5p可以恢复GO对激素的敏感性,治疗前循环miR-885-5p、miR-224-5p加上TRAb和眼裂宽度作为标志物组合,可以预测GO患者的激素反应(NPV=100%)。成纤维细胞参与甲癌的发生发展。NAF具有比CAF更强的促进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能力,而GAF也有促进肿瘤的能力,提示对于甲状腺结节的术式选择需要谨慎。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感染是骨科手术最具灾难性的并发症之一。抗生素的应用是治疗骨关节感染的基本环节。抗生素的给药有全身用药和局部用药两种方式。前者最为常用,但并发症较多,且较难达到足够的局部药物浓度。负载抗生素的骨水泥链珠是局部治疗骨关节感染的主要方式。然而其存在以下缺点:(1)不是生物可降解材料,需要二次手术取出;(2)植入时的药物突释以及抗生素耐药降低了其临床应用的效果;(3)骨关节感染经常伴随着骨吸收,
背景:幼年期外周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延迟出现,而成年期外周神经损伤后由于脊髓小胶质细胞产生的炎症反应导致损伤后很快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幼年期的外周神经损伤后脊髓小胶质细胞的状态如何目前尚不清楚。运动具有减轻成年期慢性镇痛的作用,那么运动是否可以通过调节脊髓小胶质细胞的功能进而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以及对于这种延迟发生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否一样有效,目前还缺乏此类的研究。因此,在本实验中我们观察幼年期
目的:本研究从个体和群体角度开展了骨代谢领域的罕见疾病(骨硬化症)和常见疾病(骨质疏松症)的遗传学研究。目的:1)收集并整理一组骨硬化症(osteopetrosis)家系,总结其临床表现及生化特点,鉴定致病基因并对突变位点进行分析;2)探讨上海地区汉族绝经后女性血清骨钙素水平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骨钙素基因多态性与上海地区汉族绝经后女性血清骨钙素水平、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骨硬化症研究中,我们
背景周期性机械牵拉是机械通气诱导肺损伤的一个重要的病因学元素,同时机械牵拉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引起远端肺组织渗透性的改变从而引发损伤是另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TLR-4受体信号通路参与了机械通气和机械牵拉诱导肺损伤的发生发展,细胞核因子IL-33参与了机械通气诱导肺损伤的发生,HMGB1也被报道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调控IL-33的生成。因此本实验我们首次对单独的肺呼吸性上皮细胞进行机械牵拉观察IL-
目的:全身麻醉药导致意识消失的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中央内侧丘脑(CMT)参与组成非特异性觉醒系统,且有报道证实接受来自蓝斑核(LC)去甲肾上腺素(NE)能纤维投射,但CMT-NE能通路是否参与调节全麻苏醒,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探讨CMT-NE能传输通路是否参与调控丙泊酚麻醉诱导或苏醒过程。方法:首先,将成功建立CMT微注射大鼠模型,随机分为两组:人工脑脊液组(ACSF)和去甲肾上腺素(NE)组,每组
目的:验证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和肢体神经支配的肌肉对罗库溴铵的敏感性是否存在差异,观察面神经受损后肌肉对罗库溴铵的药效学改变。探讨不同肌肉对罗库溴铵的敏感性差异是否与神经肌接头大小、肌纤维大小以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nAChR)亚基的定量、定位和定性改变有关。同时探索不同肌肉nAChR的表达差异和改变是否和agrin/Lrp4/MuSK
目的:头皮缺损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各种创伤、头皮或颅骨的良恶性肿瘤切除、车祸或者电击伤后、慢性炎症感染致头皮坏死均可造成局部缺损。头皮作为人体的一个有毛发生长的重要暴露部位,决定了术者对头皮缺损的修复既要考虑覆盖局部创面,也要兼顾患者美学修复需求。尽管国内外有众多文献报告头皮缺损的修复方法,但都各有利弊。如何采用更好的治疗方法修复头皮缺损,改善患者术后的外观,提升其对外貌恢复的期望值是对整形外科医师
背景和目的:骨关节炎(OA)是最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软骨基质破坏、软骨下骨重塑和滑膜炎症。目前临床上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直到最后阶段由于疾病需要而进行关节置换手术。骨关节炎的发生主要归因于关节软骨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失衡,而促炎症因子(如IL-1β、TNF-α和IL-6)在这个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IL-1β主要参与软骨基质降解,而TNF-α则主要介导OA中炎症级联反应
研究背景:近年来,麻醉药物对婴幼儿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妊娠末3个月至出生后2-3年,是人类神经系统的快速发育期,在此期间未成熟神经系统对毒性因子异常敏感。动物研究已证实多种麻醉药物在此期间可以对发育期大脑产生毒性作用。七氟烷作为常用的吸入性全麻药物之一,由于其特有的理化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儿科麻醉的诱导及维持。目前有研究证实接受反复七氟烷麻醉的动物幼崽可以在其成年后表现出学习能力
目的从解剖和组织学角度研究大鼠颅外段面神经、舌下神经,为面-舌下神经吻合(FHA)大鼠实验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对FHA端端吻合(ETE)和端侧吻合(ETS)后神经形态和功能的恢复进行动态评估,并探索ETS再生纤维的来源;通过建立四种临床常用FHA术式的大鼠模型,系统研究供体神经不同处理方式对受体面神经再生及供体神经肌肉系统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显微镜下解剖大鼠颅外段面神经、舌下神经,测量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