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是指肿块直径小于10m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治疗,国内外一直存在着争议。由于绝大多数的甲状腺微小癌不会发生进展而影响患者的生命,故多数学者认为对于此类低危的肿瘤因采取相对保守的治疗。而且考虑到积极治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比如手术中引起的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损伤以及放射性碘治疗后引起的第二原发癌,更倾向于对甲状腺微小癌采取保守的治疗。甚至有学者提出对甲状腺微小癌采取观察随访非手术治疗,在一项针对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试验中,通过对346名经穿刺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患者选择观察随访(时间:18到154个月,平均时间54.1个月),仅有6.7%的患者在5年的随访时间里肿块增大超过3mm,有1.4%的患者新发现淋巴结转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微小癌都是一直处于隐匿状态,临床上发现一部分的微小癌会发生复发进展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高侵袭性的临床病理学因素,包括肿瘤外侵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肿块多灶性被认为是与一部分甲状腺癌预后差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区别于绝大多数的微小癌,我们认为有一部分的甲状腺微小癌本身就存在着高侵袭性的生物学性而会发生肿瘤的进展。对于甲状腺微小癌采取何种治疗方式,观察随访或者手术治疗,一直还存在着争议,但是学者共同认为认为对于存在着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该采取相对积极地手术方式(例如:甲状腺全切加中央淋巴结清扫,或者一侧腺叶峡部切除后对侧腺叶放射碘治疗)以及术后积极地随访复查防止肿瘤复发。但是,目前的问题在于仅依赖传统的临床资料判断标准来鉴定筛选出这部分高危的微小癌患者,存在很大的困难性,特别是在术前尚未知道肿瘤病理特征的情况下。因此,对于B超和细胞学确诊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初治时选择采取最合适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困难。
随着近年来诊断水平的提高,全世界甲状腺癌的检出率大幅度的提高。假设80%以上的甲状腺癌是乳头状癌而其中依赖诊断水平提高新发现的乳头状癌中约50%为微小癌,那么如何对新发现的微小乳头状癌采取正确合适的治疗就成为现今甲状腺癌治疗的一个主要问题。虽然在BRAF基因突变在乳头状癌中突变率相对比较高(约44%),而在微小癌中BRAF的突变率较低尤其是在肿块小于5mm的微小癌中,仅有18%。考虑BRAF突变在甲状腺微小癌上相对较低的突变率,因此只对于这三分之一的突变阳性的微小癌患者采取更加积极地治疗手段是可行的。而对于其余绝大多数的突变阴性的患者,则采取相对保守的治疗。目前针对术前微小癌分级的标准只能依赖于临床标准,如果我们能够在术前通过检测BRAF基因的突变,则可以更好的制定最初的治疗方案、手术方式以及后续的随访治疗。因此,我们假设能够通过术前B超引导下对甲状腺肿块细针穿刺获取标本检测BRAF基因突变,且证实BRAF基因突变与微小癌的不良生物学行为有关,并与传统的预测因素相比较,预测肿瘤的进展程度,筛选出高侵袭性的甲状腺微小癌,指导制定的最初治疗方案。
目的:
应用术前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检测BRAF基因突变,探讨BRAF基因突变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进一步达到筛选高危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目的。
方法:
对6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患者的术前细针穿刺标本进行检测BRAFT1799A的突变。探讨BRAF基因突变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且进一步分析61例患者的BRAF基因突变资料、临床、超声、血液学以及病理学资料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
分析20对甲状腺微小癌的术前穿刺和对应的术后标本的BRAF基因突变,19对标本是否发生基因突变表达一致(符合率95%)。60例甲状腺微小癌中肿块呈多灶性、侵犯腺体外、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且肿瘤高TNM分期突变阳性组均高于未突变组,有显著性差异。颈侧区淋巴结的转移与BRAF基因突变、侵犯腺体外、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高血小板计数、B超学资料(肿块位于上级、钙化、肿块与甲状腺被膜的接触超过肿块周长25%)显著相关(P<0.05),而与其余因素(P>0.05)无明显相关。进一步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BRAF基因突变情况、术后病理(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否)、B超上肿块位置(是否位于上级)为预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P=0.049、P=0.023),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8.144、8.582和9.576;其余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BRAF基因突变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高侵袭性因素(肿块呈多灶性、侵犯腺体外、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术前B超引导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细针穿刺的BRAF基因突变的检查可用来作为预测评估甲状腺微小癌生物学特性的指标。对于BRAF基因突变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肿块位于上级且伴有中央淋巴结转移,应予以更积极的治疗方式以及术后的密切随访。临床术前穿刺标本中BRAF基因突变检测在甲状腺微小癌监测病情进展中可能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