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斯·沃克《我亲人的殿堂》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tgaoya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代著名的非裔美国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在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其作品荣获诸多奖项,尤其是1983年出版的《紫色》,获得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她的作品涵盖多个主题,其突出特点是结合种族与性别描写黑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艰难的生活。在她的另一部小说《寻找母亲的花园》中,沃克首创“妇女主义”一词。随后评论界多引用“妇女主义”对其作品中涉及的种族和性别歧视问题展开研究。在沃克近期的作品中(尤其是1988年以后发表的),不仅涉及种族和性别歧视问题,而且还加入了自然这一因素,把种族、性别和自然这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并认识到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意识到自然和妇女、有色人种受歧视和压迫的根源是同样的,即男性统治。这些作品在不同层面上展现了她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本文将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她的长篇小说《我亲人的殿堂》(The Temple of My Familiar,1989)。论文共分三部分。首先,将介绍艾丽斯·沃克作为黑人女性的人生经历,以及作品《我亲人的殿堂》的内容和写作线索,包括国内外研究动态。第一章重点论述新兴的理论——生态女性主义,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批评,将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相结合,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表明自然和女性终于从被人们遗忘的角落重新走向前台。从“缺席”变为“在场”,使得文学研究的触角不仅伸向了人类社会的另一半,更重要的是,也开始伸向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第二章将阐释男性对女性和自然的压迫并反映出人类对于自然的偏见。沃克描写了男人对女人与自然的压迫和歧视,以及这种压迫所产生的影响。论文紧密结合女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探寻这种歧视与压迫的根源。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深信人类是宇宙中心。他们认为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导致了男权制社会的形成。第三章揭示出沃克努力构建女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努力打破性别以及种族压迫下的权力结构,创建平等和谐的社会。读者可以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这部作品,从中更多地了解到沃克对等级制度下妇女的从属地位达的深切关怀。同时,对于艾丽斯·沃克生态思想的了解能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中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其他文献
奥地利女作家,英格博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不仅是享誉整个文学界的抒情诗人,也是为人称道的小说家、广播剧作家及散文家。她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所处时代深刻的
全球经济合作的日益频繁,使各个国家、地区的人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交流与沟通,不同的文化在不断地进行相互影响与碰撞。幽默作为人际交流和沟通的一支特殊分流,常可以被使
美国小说家约瑟夫·海勒是黑色幽默派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成名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被公认为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一词
美国华裔诗人陈美玲是华裔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她的诗作在美国获奖无数,在主流诗坛也享有知名度。截至到目前,陈美玲已经出版了三部诗集,分别是1987年的《矮竹》,1994年的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国内,人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是在语言层面上进行翻译。译者的劳动得不到出版商和读者的认可,在文学翻译的历史上广为传诵的译者并不多见。到了十九世纪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