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典籍英译策略探讨:以《齐民要术概论》为例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wyx770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交往日益密切,中国文化与各国间的交流日趋频繁。中国素以农业文明著称,故古代农家所总结的农业技术和所持的农业及农学思想自然就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典籍作为其重要的成果,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是传承和发扬中国农业文化的基石。农业典籍的英译是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为世界所知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国内关于农业典籍英语翻译理论研究成果相对缺乏、对农业典籍翻译策略的探讨尚未完善的问题明显,作者认为有必要对农业典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文以中国农业典籍的代表著作《齐民要术》和石声汉教授所著A PreliminarySurvey of the Book: CHI MIN YAO SHU(《齐民要术概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化翻译理论、逆转换翻译理论以及语篇衔接理论,分别对《齐民要术》中术语、句子与语篇的翻译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翻译实例,探究其中运用的翻译策略。  研究认为文化翻译理论从文化的层面指导《齐民要术》中术语的翻译,可以更好地彰显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多样魅力,故在农业典籍词语的翻译上,宜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异化翻译策略直接再现原文本的风格及文化特征,向目标语读者展现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特质,适用于土壤、农田、农用工具、治理法则的翻译。音译策略作为异化策略的特殊形式,适用于地名、人名、书名、农官的翻译。归化翻译策略强调使用目标语读者熟知的方式传达原文本涵义,但牺牲了源语言文化内涵,仅适用于度量衡、农时的翻译。在农业典籍句子的翻译上,采用逆转换翻译理论,通过分析、深层转换、重组和表层检验四个环节,运用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在翻译篇章结构层面,采用衔接理论,加强译文语篇内在语义和逻辑联系,将重意合的原文本转换为重形合的目标文本,使原文本的主题和风格最大程度的得以展现。综合使用农业典籍术语、语句及语篇英译策略,将之应用于农业典籍翻译实践,可以更好地推动《齐民要术》及其它农业典籍翻译的发展,为中国农业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其他文献
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国英语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所谓中国特色词汇,是相对于普通词汇和外语词汇,是汉语语言中独特的语言现象,用于表达中国的特有事物。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
在中日文化的关连性研究方面,有关中日的诗歌、小说、惯用句以及谚语的比较研究非常盛行。与此相对,关于中日笑话的比较研究却相当少见。因此,本研究以中日笑话为研究内容,以《笑
在当今这个商品经济扩大化和市场竞争出现白热化的时代,广告越来越重要,企业需要它来向消费者推出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而消费者也需要通过它了解和选择他们所需的产品。本文以亚里
本文在维索尔伦的顺应性理论框架下,采用文献分析研究和举例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罗伯茨《三国演义》译本的艺术性。本文认为:译文中的顺应性是译者在充分考虑各种主观因素
石黑一雄是当代最著名的日裔英国作家之一,曾四次获得布克奖提名,并于1989年凭借《长日留痕》获得布克奖。他与拉什迪和奈保尔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另于2008年被《时代
近年来,搭配研究已经成为英语教学中的热门话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搭配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提出了许多对教学有指导意义的建议。语料库来源于大量真实可靠的语言
传统翻译理论视翻译为语际间的转换,强调以原作为中心,力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往往对原作做出不仅仅限于字符转化,还有内容和形式的改变,以达到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