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cofilin脱磷酸化对体外肝细胞极性重建的影响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ER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分析诱导cofilin去磷酸化对肝细胞极性重建的影响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 1、对体外培养肝细胞cofilin去磷酸的调控:利用SSH1L转染大鼠原代培养肝细胞,调控cofilin的去磷酸化,RT-PCR、Western-blot法检测cofilin和P-cofilin,转染后SSH1L在大鼠肝细胞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质粒转染效率。 2、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cofilin原核生物表达载体,阳性重组体转化BL21(DE3)菌株,获得cofilin蛋白质的高效表达。 3、肝细胞增殖能力与功能的检测:MTT法检测肝细胞增殖能力,生化检测仪检测肝细胞功能指标如ALT,ALB,LDH。 4、研究cofilin对肝细胞骨架及胆小管网络的调节:观察体外培养肝细胞胆小管网络的形成和维持时间,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肌动蛋白微丝空间构象,密度的改变及其与胆小管网络变化的关系。进一步观察诱导cofilin去磷酸化对胆小管网络、细胞骨架的影响。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阳离子脂质体法成功将SSH1L质粒DNA转染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转染率达到70%以上,转染后可见实验组SSH1LmRNA和蛋白质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P-cofil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第二部分:成功构建cofilin-pET32高效表达质粒,获得cofilin蛋白的大量表达。 第三部分:实验组肝细胞增殖能力,ALT,ALB,LDH,生存时间,胆小管网络的形成和维持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胆小管的形成过程起始于肝细胞的极性区域,逐渐延伸、融合形成胆小管网络,微丝与微管共同参与体外培养肝细胞胆小管网络的形成和维持。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胆小管网络形成的更快,保持时间更长。 研究结论: 1、应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法可获得SSH1L在肝细胞内的稳定表达。 2、外源SSH1L转染体外培养大鼠肝细胞可诱导细胞内cofilin的去磷酸化。 3、转染SSH1L后改善了肝细胞的增殖水平。 4、体外培养肝细胞胆小管的形成依赖于邻近肝细胞膜的极性区域。 5、微丝和微管共同参与了胆小管网络的形成和维持,其形态和分布与其功能相适应。 6、cofilin去磷酸有利于体外培养肝细胞胆小管网络、细胞功能的维持,并且通过细胞骨架成分发挥作用。 7、体外通过转染SSH1L诱导cofilin的去磷酸化作用,并非由于SSH1L催化活性的增加而是由于SSH1L的过表达所致。SSH1L的过表达并未抑制SSH1L的催化活性。 8、通过诱导cofilin的脱磷酸化改善了肝细胞的存活状态,延长了存活时间,有效促进和维持了体外培养肝细胞的极性重建。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及向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和鉴定方法,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种子细胞来源。方法1.分别采用全骨髓培养法与Percoll密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预处理对犬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心肌组织核因子-κB(NF-κB)、HSP70的影响,探讨瑞芬太尼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24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4组(n=6):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瑞芬太尼预处理Ⅰ组(RPC_Ⅰ组)、瑞芬太尼预处理Ⅱ组(RPC_Ⅱ组)。S组犬开胸后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下穿线不结扎;I
期刊
一直以来,怎样有效完成人际关系处理都是很多中职学生欠缺的一项能力.并且,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中职学校在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时候,依旧将自身的教学重
目的:近年来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飞速发展,内眼手术矫正近视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在保证角膜完整性的基础上,保留了患者的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