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是探讨长江口海区表层营养盐结构的水平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的规律,阐述了营养盐结构变化与浮游植物总量的相互作用,初步揭示了营养盐限制因子出现的成因和规律。 根据长江口1999年5月、1998年11月、2000年11月、1985年8月到1986年8月的海洋调查数据,分析长江口海区营养盐硅、磷、氮分布规律以及营养盐结构的分布变化特点,认为:长江口海区的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苏北沿岸流、黄海沿岸流的物理混合对营养盐、营养盐结构的分布状态起了关键作用;同时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情况对其分布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另外,在河水与海水混合过程中,营养盐类型不同造成各自移出行为的差异对营养盐、营养盐结构分布状态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借助于浮游植物化学计量学和营养盐吸收动力学,运用统计学工具对长江口调查海区表层的营养盐结构和营养盐限制因子的出现率作了初步探讨。长江输入的大量营养物质维持了长江口海区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使这一海域总体上属于高营养高生产力的海区,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长江口海区的营养盐也会对浮游植物总量产生限制作用,例如:丰水期,浮游植物爆发性增长使得局部营养盐成为限制因子的出现频率非常高;枯水期,长江冲淡水范围的缩小,调查海区内某些水域呈现营养盐限制。正是由于长江径流与浮游植物的相互作用,使得营养盐限制出现率的周期与长江径流的变化周期并不一致,其波动频率明显快于径流与浮游植物量波动的频率。 化学计量学统计结果表明:八十年代中期,长江口海区表层可能构成对浮游植物生长限制的营养元素,以硅限制的出现率最高,其次是磷,再次是氮。这与通常认为长江口海区的主要限制因子为磷的观点不一致,可能是调查范围与调查周期的不同造成了这种差别。九十年代末的调查中,显示磷是主要的潜在限制因子。九十年代所做调查中浮游植物量的峰值远远超过八十年代同期所得到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