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亚太区域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心,其战略地位也日益提高。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发展迅猛,新的倡议和设想不断出现,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建立了大量的双边或多边自贸协定。然而,随着各国之间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双边或多边自贸协定在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方面的边际效益不断下降。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双边或多边自贸协定纵横交错,也使得“意大利面碗”效应在亚太区域出现。为了进一步扩大自由贸易的红利以及解决“意大利面碗”效应,各经济体均显示出推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渴望,但各经济体间就如何推进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仍存在很大的分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谈判机制的出现,使得一种高标准、泛地区化的自贸区理念开始流行,但随着美国的退出,其前景受到各国的质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的不断推进,使得一种兼顾地区现实与未来期望的多边自贸协定模式逐渐显现,但因其谈判凝聚力不足、灵活性和高标准难以平衡以及东盟国家整体实力的不足也使得其谈判前景呈现不确定性。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和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风起云涌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定然不能置身事外。为了更快推进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和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中国需要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2014年中国利用APEC北京峰会东道主的契机,提出了重启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倡议,并以“一带一路”助力FTAAP的构建。FTAAP可以将目前亚太区域“意大利面碗”式的自贸协定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最终寻求建立一个规则上协调一致的机制,这并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径,却是值得努力的长远目标。本文以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中国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战略选择,主要对TPP、RCEP、FTAAP三种主要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以及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进行阐述。在梳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历史演变与最新进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分析中国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的地位、参与影响、策略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未来路径进行探索,并分析中国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