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建设用地研究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研究领域,是针对我国城市规划、建设领域长期只重点关注建设用地的反向思考的产物,目的是通过对非建设用地评价、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反控、指引建设用地开发,在保护城市地区基本生态基底的基础上,为建设用地扩张寻找科学合理的空间。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源碳汇的影响机制及低碳城乡规划方法研究”(项目编号:51178235)和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基于生态网络的青岛市非建设用地评价”完成。非建设用地评价是非建设用地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非建设用地评价,可划定各类非建设用地具体地块的保护等级及空间范围,为非建设用地保护与建设用地开发提供理论、方法及数据基础。针对当前非建设用地评价中以各类相关要素垂直叠加分析方法为主,而各要素水平方向上联系评价分析较少的现状,本文引入了生态网络的概念与方法作为非建设用地评价研究的主要方法,重点分析相关非建设用地类型在城市地区水平方向上的相互联系及作用程度。在对生态网络理论梳理基础上,指出非建设用地是城市地区生态网络的重要空间载体,而生态网络为非建设用地各生态用地的空间配置以及联系提供评价方法,进而为非建设用地保护提供理论与方法依据。从非建设用地中生态用地保护、非建设用地保护边界的划定以及非建设用地保护与建设用地开发的调适三个方面详细分析研究了基于生态网络的非建设用地评价可以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基于生态网络的非建设用地评价的理论方法框架,将生态网络这一景观生态学中的概念应用于城乡规划学中的非建设用地评价,为非建设用地生态视角评价提供理论方法支持。基于生态网络的非建设用地评价有助于城乡规划中用地评价思想的转变、为城市规划编制中重要生态空间划定提供评价方法、为调和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空间需求矛盾提供解决方案。同时,基于生态网络的非建设用地评价结果为市域和中心城区的绿地系统构建提供了空间参考。提出基于空间结构与功能结构的两套非建设用地评价指标,以提供量化参数。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GIS技术开发了基于生态网络的非建设用地评价系统。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青岛市非建设用地评价实践,填补了青岛市域非建设用地评价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