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投资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扩张,中国的经济周期多半受到投资周期的主导。银行借款作为投资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控制投资规模和效率的关键渠道之一。以政治联系这个新的角度,探讨银行借款对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拓宽了负债融资治理过度投资的视角,丰富了政治联系的相关理论。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有助于提高相关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引导性;规范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提高投融资效率;为金融业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和新的思路。本文首先回顾了过度投资与债务治理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在此基础上,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假设:政治联系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银行借款及其不同期限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政治联系因素对银行借款的相机治理效应的影响。最后,本文以2005至2011年度中国民营上市公司财务数据(A股)为样本,对上述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政治联系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存在较为普遍,并且政治联系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即政治联系会导致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对于民营上市公司,银行借款对其过度投资行为具有显著的治理作用,二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是,根据期限长短对银行借款进行划分之后,得出短期银行借款对民营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起到有效抑制的作用,而长期银行借款与过度投资则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对于民营上市公司,在考虑了政治联系这一因素后,银行借款的治理效应得到削弱。短期银行借款的治理作用受到减弱,但不显著,而长期银行借款的正向作用得到加强。此外,政治联系强度越强,民营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水平越高;其对银行借款的治理效应影响同考虑有无政治联系的结果基本一致。在不同市场化程度下,所得结论有所差别。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政治联系与过度投资呈不显著正相关关系;银行借款以及短期银行借款治理效应显著,长期银行借款对过度投资促进作用显著;政治联系对银行借款治理效应的影响则同前述研究一致。在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政治联系与过度投资显著正相关;但银行借款及其期限长短对过度投资的作用都不显著;政治联系因素的影响下,仅长期银行借款的促进作用得到加强。考虑到政治联系对过度投资的影响,在前人提出的债务治理过度投资理论的基础上,将政治联系这一随时代变迁突显的非制度因素引入其中进一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将地区间的市场化进程纳入其中予以考虑,这既是将相关理论与我国实际的紧密结合,也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进一步探索,是本文的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