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CO2—共溶剂二元体系溶质偏摩尔体积的测定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cxc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由于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各国政府对环保监督管理的加强,超临界CO2流体这一新的绿色技术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化学反应工程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有关超临界CO2流体技术应用的基础性研究还非常的薄弱,这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超临界流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业化应用。本论文将实验方法和分子模拟方法相结合,初步探索了SCF体系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溶液结构,这正是了解和预测超临界流体特殊性的基础,对促进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在313.5~323.5K、7~14MPa范围内测定了CO2及CO2—甲醇、CO2—乙醇、CO2—正丁醛、CO2—异丁醛二元混合流体的表观密度,讨论了压力、第2组分的种类和加入量对CO2表观密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溶质的偏摩尔体积,讨论了温度、压力和第2组分的性质对溶质偏摩尔体积的影响规律。 得出如下结论: (1) CO2+共溶剂二元体系在临界点附近溶质的偏摩尔体积出现较大的负值,反映了CO2与共溶剂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使CO2分子发生聚集现象;集程度与共溶剂的加入量及体系的温度有关:共溶剂越多,体系温度越高,溶质偏摩尔体积的绝对值越小,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越弱,聚集程度越小;(3) CO2分子聚集程度与共溶剂分子大小及空间结构有关,分子越大或越规则,CO2分子聚集程度越强。在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美国MIS公司开发的Materials Studio软件对超临界状态下的混合二元体系径向分布函数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WP=4>通过径向分布曲线可以看出在临界点附近,上述四种二元体系中溶质周围CO2的局部密度大于体相密度,体系中存在聚集现象;流体的密度随压力变化越敏感,聚集体尺寸越大;当四种体系的偏摩尔体积出现负的极值点时对应着在径向分布函数曲线上出现聚集体尺寸的最大值;聚集体尺寸越大,溶质周围溶剂的密度与体相密度比越大,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将实验结果和分子模拟结果相比较,得出在体系临界点附近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存在着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其他文献
自六十年代,Trofimenko合成了两类新型多吡唑硼酸盐配体和多吡唑烷配体以来,它们已经在过渡金属化学、生物无机化学以及金属有机化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合成了许多结构新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即VOCs)是一类主要的大气环境污染物,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催化氧化法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处理VOCs的手段之一,其中高活性
本论文研究纳米Gd2O3:Tb3+、Gd2O2S:Tb3+的制备、结构表征和性能。用微乳液法合成了纳米Gd2O3:Tb3+和Gd2O2S:Tb3+,对二者的结构、形貌、大小等进行了表征;测定了纳米Gd2O3:Tb
本论文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LiCoO2电极材料,通过凝胶前驱体的热重差热分析(TG~DTA),并结合粉末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初步了解了柠檬酸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反
对许多稀土离子和过渡金属离子而言,Zn2SiO4是一种非常合适的基质,掺杂后能够发出高效荧光。Zn2SiO4:Mn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抗潮性,能发出高色纯度的绿色荧光,使其成为最有希
本文按照文献合成了几种茂金属催化剂,包括单茂锆CpZrCl3,无桥二茂金属化合物Cp2TiCl2、Cp2ZrCl2和(2-Ph-Ind)2ZrCl2,及桥联茂金属CH2(Ind)2TiCl2。着重研究了以(甲基铝氧烷)MAO为
模仿生物矿化中无机物在有机物调制下形成过程的无机材料合成,称为仿生合成(Biomimetic Synthesis)。其基本思路是:先形成有机物的自组装体,作为模板;无机前驱体在模板与溶液
核-壳型纳米粒子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类新型材料,具有许多不同于单组分纳米粒子的独特的光、电、磁、催化等物理与化学性质。作为构筑新型功能复合材料的重要组元,它在光子带
钛基Sb:SnO2涂层电极具有高的析氧电位,良好的催化性能和导电性,广泛地应用于水处理、氯碱工业等领域,尤其是处理工业废水。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涂层提拉技术,以无机物SnCl4·5
普通SiO2气凝胶由于其良好亲水性限制了其推广应用。如何对普通SiO2气凝胶进行疏水化,是SiO2气凝胶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本文利用专利库和论文库,针对疏水性SiO2气凝胶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