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正畸矫治过程中,任何施于矫治牙使其移动的力必然同时产生一个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力,而支持这种移动矫正牙体引起的反作用力的情况称为“支抗”。在治疗过程中,通常希望矫治的牙齿向需要的位置移动,而作为支抗的部分尽量少移动或不移动,以达到良好的矫治目的,因此支抗控制是正畸治疗成功的关键。以往增强支抗的方法通常由口内的单个牙、组牙或口外装置来实现,但普遍存在着稳定性、舒适性、方便性和患者依从性欠佳等方面的问题,支抗效果难以保证。近年来国内外均有应用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正畸极大支抗的病例报道,同时相应的动物实验研究也为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提供更可靠的理论基础。有学者指出微螺钉种植体旋入骨组织后主要依靠机械固位,尽管与周围骨组织不形成骨性结合,仍然可以承受一定的应力,能够满足正畸支抗的需要,这种观点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关于骨内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系统的研究重点随即转移到了种植体行使有效支抗作用的同时,种植体-骨结合界面的组织形态变化,以及该支抗系统的临床应用范围。 本研究建立微螺钉种植体正畸支抗系统的动物实验模型,提取带有种植体的骨组织样本,制作骨磨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种植体-骨结合界面的组织形态变化。分析即刻加载不同力值连续8周对种植体-骨结合界面的影响,评价微螺钉种植体在行使支抗功能时的稳定性。 方法 1:样本选择:选择健康成年雄性杂种犬3只,随机编号,全麻下分别在三只犬上颌骨颊侧牙槽骨90°植入钛合金正畸微螺钉种植体(直径1.6mm,长度8.0mm。北京莱顿公司生产),即刻施加不同力值水平力,按力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