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从农村劳动力产生的历史背景谈起,给出相关的定义和概念界定,理清文章研究的思路和基本框架,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理论与研究综述,本部分重点对研究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包括对经典劳动力转移模型的解读及应用的评价,同时指出了这些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实际劳动力转移的指导意义和相关启示。对应用这些理论进行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回顾与评述。第二部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个主要模式,即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进行分析,分别就两种模式转移的概念进行剖析,对两种模式的利弊进行分析,指出了各自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影响。第三部分,重点对黑龙江省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典型村的数据位支撑,分析了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对外部吸引力和内在的排斥力进行了相对细致的梳理,同时指出了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摩擦力。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两个不同模式中,就地转移多是内部排斥力不足,外部吸引力不强;异地转移则多是目标地区负面障碍因素成为主要制约因素。第四部分,实证及模式设计部分。从农民就业的内涵入手,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民就业的现状,指出农民充分就业的制约因素,在这些分析与前面分析所得结论基础上提出适合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设计。通过数据统计、对比分析、样本实证分析,本文得到了如下基本结论: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年龄和文化水平限制十分明显,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二是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因素中,主要是由于资源有限性和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排斥作用;收入和生活差异对农村劳动力的外部吸引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三是约束因素中,现有的土地保障功能和城市就业不确定性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两个主要方面因素。通过上述研究,指出了影响黑龙江省农民充分就业的诸多制约因素,结合上述分析所得的结论,本文提出了适合黑龙江省劳动力转移实际的转移模式设计,同时提出了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内外部影响因素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