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根据我国卫生部2002年全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恶性肿瘤在我国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中占首位。其中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绝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而后者的绝大多数均经历明确的癌前病损阶段。 目前认为,口腔黏膜癌前病损和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调控的复杂过程。肿瘤的发生与基因组的突变密不可分,而突变的累积至少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外源性或内源性诱变物对DNA的损伤,DNA复制错误以及DNA修复机制缺陷。随着对DNA修复机制的进一步认识,DNA修复功能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 ATM(ataxia telangiectasis mutated,ATM)是在双链断裂修复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DNA修复基因,具有DNA损伤的识别、信号传导并产生细胞周期阻滞、DNA修复或细胞凋亡等生物学效应的功能,在维持基因组稳定中有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发现,ATM基因在多种肿瘤中均发生了突变与失活,但是迄今为止,ATM及其蛋白表达与口腔黏膜癌变的关系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