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酰胺类局麻药,目前罗哌卡因多用于外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国外临床上应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仅限于低溶度(0.5%)。研究表明1%罗哌卡因用于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对脊髓、神经根早期(用药后6小时)超微结构有损害。本研究拟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大鼠鞘内注射后48小时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变化,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与脊髓超微结构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96只,实验大鼠10%水合氯醛(280±20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按改良Yaksh法鞘内置入microspinal导管于脊髓腰段处,置管深度为8cm,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对照组(N组)经microspinal导管鞘内注入0.9%生理盐水40μl,每间隔1.5h一次,共3次。R1,R2,R3组注药方式同N组,分别注入0.5%,0.75%,1%罗哌卡因40μl。4组大鼠在置管前即刻(T0),第1次注药前即刻(T1),最后1次注药后6h(T2)、12h(T3)、24h(T4)和48h(T5)6个时点均从股动脉采血约0.5ml,检测血清MBP含量。股动脉采血前行BBB评分,及改良Rivlin和Tator法斜板试验标准评分,评估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各组在后4个时点采血后(6只/次),断头取腰膨大处脊髓及神经根,行透视电镜观察脊髓、神经根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N组的SBP无明显变化。R1,R2,R3组在蛛网膜下腔分次注射罗哌卡因后60min前的SBP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60min后的SBP有回升趋势。未观察到大鼠的SBP<90mmHg。2、N组大鼠每次注药后,呼吸频率和幅度与注药前无变化,喝水、进食及自由活动等与注药前无变化。R1,R2,R3组大鼠每次注药后15~30秒内出现双下肢肌肉松弛,活动障碍,双前肢及头部仍能自由活动,30~90min后双下肢肌张力逐渐恢复,R1组大鼠双下肢肌张力恢复最快,R2组慢于前组,R3组大鼠最后恢复。三组大鼠注药后未见明显呼吸抑制、烦躁、抽搐、昏迷及死亡等情况。对照组、R1、R2组置管前后各时点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3组大鼠T2~T5时点BBB评分值与T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R1、R2组置管前后各时点斜板试验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大鼠T2~T5时点大鼠临界角度减少,随时间延长,逐渐有所恢复,斜板试验评分值与T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各组大鼠不同时点血清MBP含量变化:N组、R1、R2组的MBP无明显变化,R3组MBP明显升高(P<0.01),与其它三组存在组间差别(P<0.05)。跟T0、T1比较,R3组MBP在T2、T3、T4和T5时点明显升高(P<0.01)。4、N组大鼠注药后6h、12h、24h和48h电镜观察脊髓组织结构基本正常;R3组在注药后6h、12h、24h电镜观察,见部分神经细胞固缩,电子密度增宽,核膜呈花瓣状,部分神经细胞变性,胞浆内细胞器变性,结构不清;在注药后48h可见R3组的脊髓改变基本同24h观察,仅见个别的神经细胞变性严重,R3组注药后6h、12h、24h和48h电镜观察,脊髓组织结构与其它三组相比存在组间差别(P<0.05)。结论:1.低浓度(0.5%,0.75%)罗哌卡因鞘内用药48小时内未见明显运动功能障碍,脊髓神经细胞损伤。2.高浓度(1%)罗哌卡因鞘内用药48小时内对脊髓可能导致脊髓受损,不适合蛛网膜下腔阻滞。3.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是反映脊髓受损指标之一。